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学术在近代社会剧变,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加强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重大转型。高校学报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它是研究近代思想传播、学术变迁等情况的重要文献资料。《金陵光》(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Magazine)创刊于1909年,是金陵大学早期学报,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高校学报之一。其初期为全英文刊物,后改为中英文合刊,由于时政等原因,它曾经历两次停刊,终刊于1930年。在十余年办刊过程中,共计出版七十余期,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文章、校闻和文学作品,是研究金陵大学早期校史、学术发展与师生思想状况的重要资料。作为教会大学的金陵大学既受西方文化影响,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融汇中西的特色在《金陵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采用中英文合刊的形式,《金陵光》搭建了一个中西文化直接对话的平台,有助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开展。《金陵光》的作者以金大师生为主,其中既有传统的旧式学者,又有曾经留学欧美的新式知识分子,还有外籍教师等。由于他们所受教育与知识结构差异较大,因此,《金陵光》既有中国的传统诗词、随笔,也有西方范式的学术论文,呈现出多元化色彩,反映出金陵大学融汇中西的办学特色。"灌输欧美学术"是《金陵光》办刊的指导思想之一,其中有关理科、社会学、语言学、比较文学、图书馆学等学科的文章,反映出金陵大学在引进西方学术,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方面的努力。同时,《金陵光》还肩负着"彰明中华国粹"的任务,它发表有关中国文化的各类译文,对于向英文读者宣传中华文明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宗旨,体现出20世纪初期中国学术的时代特征。本文考察了《金陵光》创刊的时代背景、办刊历程、编辑风格、发行与广告状况,它与校内外其它杂志的关系以及社会影响等情况。针对《金陵光》采用中英文双语合刊,内容广泛的特点,分别对其中文文章、英文文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和量化分析,力求展现该刊各个时期的特点。此外,通过对王东培、陶行知、刘伯明、陈裕光、贝德士、韩穆敦、赛珍珠等代表性作者在《金陵光》发表文章情况的考察,反映出其内容多元化的特点。随着近代学术形态的演进,高校学报的形式与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内容日益专业化成为其发展方向,新文化运动之后,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北京大学月刊》、《清华学报》、《燕京学报》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而《金陵光》到《金陵学报》的演变就是这一趋势的例证。虽然《金陵光》终刊于1930年,但它见证了金陵大学早期的学术发展与成就,为学界新人提供了锻炼的平台,并且为金陵大学20世纪30年代之后学术的发展与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金陵光》这一个案的研究与考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金陵大学与近代学术发展、思想传播、中西方文化交流之间关系的认识,对时下的高校学报发展也有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