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新新贸易理论研究异质性视角下企业出口和生产率的相互关系。生产率和出口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企业异质性模型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贸易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围绕该命题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主要研究企业的生产率如何影响其出口决策;二是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主要研究出口如何影响企业的生产率水平。现有的研究几乎都证明生产率是影响企业出口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关于出口是否影响生产率的结论却各不相同。不仅如此,结合中国微观数据的“自我选择”和“出口学习”效应的研究结论更是多种多样,因此多维度的全面分析生产率和企业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新新贸易理论在中国适用性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宏观角度来看,生产率不仅关系到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更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和保证。在内需无法短期快速增长的条件下,出口仍是未来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因此从生产率的角度解析企业的出口动因以及出口的微观影响,对出口和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理论基础部分,本文梳理从重商主义到新新贸易理论中生产率的假定,并且重点介绍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内容,在此基础归纳和总结新新贸易理论的经验研究成果。然后本文用Melitz模型、企业异质性模型从机理上分析生产率和企业出口的相互影响。为了比较不同生产率测算结果在后文研究中的差异性,本文还介绍了最常用的三种不同的生产率测算方法,并且分别用这三种生产率的测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 本文数据来源于1999-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样本数据涵盖信息广泛,能较好的代表中国微观企业特征。首先分所有制、地区和行业对生产率的测算结果进行特征性分析。分所有制的生产率结果显示,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最低,而外资企业的生产率最高。分地区的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企业的生产率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而分行业结果显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率低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然后分析了 企业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的出口主体、出口方式存在明显的二元特征。从出口主体来看,私营、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完成了我国绝大部分的出口,而国有企业的出口比例最低;从出口方式来看,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大大高于一般贸易。企业异质性分析还发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企业规模和人均工资都高于非出口企业,这一结论适用于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企业。 实证研究部分,本文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研究了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实证检验了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该部分的实证研究总共分为三部分:(1)基于总体样本对扩展的企业出口模型进行回归,发现生产率对我国企业出口概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即生产率越低的企业其出口概率越高,该结论被我国学者李春顶等称为“生产率悖论”现象。(2)基于所有制视角的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符合“自我选择”假说,但是其他企业都表现出“生产率悖论”的现象,其中私营、港澳台资企业的“生产率悖论”现象最为严重,这可能与其高比例的加工贸易有关。(3)不同地区的样本回归结果显示,我国东部、东北和中部地区的企业出口都不符合“自我选择”假说,而西部地区的结论则与之相反。除生产率外,前期的出口状态、企业规模和人均工资都是影响企业出口概率的重要因素,而前期出口状态作为出口中沉没成本的代理变量,其系数的显著性表明沉没成本是影响企业出口决策的重要因素。 本文还探讨了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以检验我国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该部分实证研究分为三部分:(1)总体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出口会带来企业生产率的短期增长,中长期内不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率甚至会阻碍其生产率的增长,这表明我国企业只存在短期的“出口学习”效应,而出口规模也只在短期内促进生产率的增长。(2)分所有制的样本回归结果显示,私营、集体、外资和港澳台企业出口后都经历了短暂的生产率增长过程,但是中长期来看出口将阻碍其生产率增长,而国有企业则不存在“出口学习”效应。同时出口规模只能提升私营出口企业的生产率。(3)分地区样本的回归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企业无论是出口状态还是出口规模都能促进其生产率增长,东北和东部地区企业只有当期的出口状态会影响其生产率 的增长,而西部地区企业几乎不存在“出口学习”效应。除出口变量外,人均工资、企业的盈利情况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率增长。 最后本文基于前面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快加工贸易的优化升级步伐、改变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以保证内需和出口的协调发展、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给予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的待遇以促进市场活力、增强企业的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都是保证我国企业出口行为更加科学合理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