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维甲酸对胃癌前病变的逆转作用和胃癌前病变组织中维甲酸受体的表达状况及其维甲酸干预的意义,进而探讨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新途径及其可能机制,为胃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入选者治疗前后均做胃镜检查加病检。将符合条件的胃癌前病变患者80例,按就诊时间,随机分组,双日入治疗组,单日入对照组,最终收集:治疗组50例,采取胃炎基础治疗(奥美拉唑和硫糖铝)和维甲酸治疗;对照组30例,仅采取胃炎基础治疗(奥美拉唑和硫糖铝)。治疗前进行病理学评估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中维甲酸受体的表达程度,治疗后一周内重复进行一次,从而比较治疗前后病理学疗效及维甲酸受体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1.癌前病变在维甲酸治疗三个月后发生了明显改善,病理学改变总有效率,对照组仅为43.33%,而治疗组高达64.00%,两组间比较(Z=-2.389, P<0.05),说明维甲酸治疗胃癌前病变有效。2.治疗组治疗前后,胃癌前病变组织维甲酸受体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00%、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2, P<0.05),且强度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6, P<0.05),表明维甲酸能增加组织中维甲酸受体的阳性表达,并能增强其表达强度;治疗前后对照组维甲酸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33%、6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3, P>0.05),且强度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93, 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的维甲酸受体阳性表达率和强度,差异均明显(χ2=5.333, Z=-2.021, P<0.05),提示维甲酸能上调维甲酸受体的表达。3.在有病理疗效组中,干预前后维甲酸受体表达相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χ2=11.508,P=0.001,P<0.05);在无病理疗效组中,干预前后维甲酸受体表达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P>0.05);但干预后组间维甲酸受体表达相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8.257,P=0.004,P<0.05)。上述结果提示,经维甲酸治疗后,在病理方面有明显改善的,维甲酸受体的表达率也明显提高;无明显改善的,维甲酸受体的表达率也无明显改变,两者呈一定的正相关。推测维甲酸受体的上调可能是维甲酸逆转胃癌前病变的机制之一。4.总的来说,经维甲酸治疗三个月后,胃癌前病变组织病理学得到好转,并且组织中维甲酸受体的表达数量升高、强度增强。除极少数病人出现胃部不适、口唇发干等症状,并经适时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外,其余病人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维甲酸能够使胃癌前病变得到有效改善,并可提高胃黏膜组织中维甲酸受体的表达。这一结果提示维甲酸上调维甲酸受体的表达,可能是维甲酸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机制之一。维甲酸能够有效降低胃癌前病变的癌变风险,因此可用于胃癌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治疗;整个治疗过程中,实验者肝肾、血常规等相关指标均正常,表明维甲酸治疗胃癌前病变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