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芳桥镇蚕种场改造设计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mijnuhbygvtfcr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蚕业曾经一度兴盛于太湖周边地区,成为重要的经济构成之一。后来这一蚕业的西迁的大环境导致太湖地区这一产业逐渐失去了活力。而他们的工业厂区却多多少少被保留下来。  宜兴芳桥镇蚕种场改造设计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推进了蚕种改良的进程。而蚕室建筑环境则由此得到重视。为了满足养蚕“干燥、通风和照明”的要求,蚕种制造商们专门建造蚕室以提高蚕种产量。从这个层面来说,蚕种场是为了养蚕工序的不同温湿要求而“量身定制”的机器。  此改造项目旨在激活该片区的同时强调蚕种场环境建构特性。  芳桥镇蚕种场位于江苏宜兴市芳桥镇,是芳桥镇景观规划中的重要产业景观。被定位为定位为地方工艺与产品制造展示区。其作为芳桥镇镇北的端点,作为水上景观流线上最边缘的一个节点串联水上流线和地面的景观大道。  而其蚕种场位于镇子边缘。周围零星散布着各个村子。其中与南部的自然村仅仅一桥之隔。在这样一个村落联系网里,其具有可观的活动潜力。  就蚕种场的相关联系而言。其作为大有蚕种场六厂的厂区之一。其具有讨论蚕室建筑标准化建造的意义。从中我们能看到一个非家族制控制的蚕种场的典型的建筑形制和平面布局。  蚕种场用地面积约20750 m2,场地形制保存完整,而建筑质量良好。部分蚕室被周围居民予以他用。就功能而言,中间为蚕室;周边一圈为辅助用房,包括储藏、冰库、办公、工人住宿、食堂等。蚕室形制保存相对完好。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向。由于周围并没有多少遮挡,风顺着水吹向蚕种场,有提供较好的风环境的可能。  而本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包括场地设计和单体策略。  在场地设计部分,使用virtual wind模拟场地的风环境和日照环境现状。并针对场地通风现状植入6个构筑物,以调整场地局部的风环境。使得场地里活动的人群在夏天获取良好的风环境。再根据微调后的通风状况布置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而芳桥镇蚕种场不同于其他工业改造的要点之一就是其不可以回避这一公共空间具有双重功能。它不但承载承担着村民的部分文娱日常甚至生产活动,也是产业景观重要的活动空间。其复杂的属性是由于其多层的功能和活动所决定的。  在单体策略部分,本研究设计侧重于在建造层面上讨论环境因数和功能使用的对应关系。从而在不改变蚕种场原有界面意象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改动,是其风环境和光环境适用于现在的功能,并且能进一步强调蚕种场的建构特征。让使用者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蚕种场所承担的历史信息和环境信息。
其他文献
该文以现代场所理论和系统论为基础,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通过分析大量国内外的实例,并结合工程设计实践,对现代城市文化广场建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类、当代发展趋势以
本论文旨在建立建筑评价的理论框架,以此促进建筑评论、创作的健康发展。引论部分介绍了战后世界及国内思想、文化的总体批判背景,从哲学、艺术、建筑及评论的角度分析了批判所
学位
该论文对上海市区住宅声环境进行了居民主观反应问卷调查,同时对住宅噪声进行了现场测量,最终利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建立数学模型,将居民反应的主观因素与实测客观量相结合,对上
在中国,高层建筑的形式美学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该文在查阅国内外大量资料和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厦门、北海等城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借助各种相理论,系统研究了中
传统建造体系由于其与当地环境气候条件、建造条件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磨合,其本身拥有很好的地域优越性。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
智能化住宅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现代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点.该论文从人类居住模式的演进出发,通过对智能化住宅的背景、概念、内涵以及发展趋势等的分析和研究,从建筑设
作为当代建设活动的最重要类型之一,研发建筑伴随着大量新城的建设而成为城市设计中的重要角色,相对于办公建筑,研发建筑更加强调空间的灵活性与人的体验感,往往,研发建筑有
论文共分三间,第一章.提出了中国展览馆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动态需求与静态设计的矛盾.第二章.通过对动态需求系统分析,可以看到展览及其相关功
城市规划管理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规划设计、审批与管理是复杂而繁琐的工作,尤其是审批管理目前还停留在手工绘图、计算与审批阶段,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