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蚕业曾经一度兴盛于太湖周边地区,成为重要的经济构成之一。后来这一蚕业的西迁的大环境导致太湖地区这一产业逐渐失去了活力。而他们的工业厂区却多多少少被保留下来。 宜兴芳桥镇蚕种场改造设计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推进了蚕种改良的进程。而蚕室建筑环境则由此得到重视。为了满足养蚕“干燥、通风和照明”的要求,蚕种制造商们专门建造蚕室以提高蚕种产量。从这个层面来说,蚕种场是为了养蚕工序的不同温湿要求而“量身定制”的机器。 此改造项目旨在激活该片区的同时强调蚕种场环境建构特性。 芳桥镇蚕种场位于江苏宜兴市芳桥镇,是芳桥镇景观规划中的重要产业景观。被定位为定位为地方工艺与产品制造展示区。其作为芳桥镇镇北的端点,作为水上景观流线上最边缘的一个节点串联水上流线和地面的景观大道。 而其蚕种场位于镇子边缘。周围零星散布着各个村子。其中与南部的自然村仅仅一桥之隔。在这样一个村落联系网里,其具有可观的活动潜力。 就蚕种场的相关联系而言。其作为大有蚕种场六厂的厂区之一。其具有讨论蚕室建筑标准化建造的意义。从中我们能看到一个非家族制控制的蚕种场的典型的建筑形制和平面布局。 蚕种场用地面积约20750 m2,场地形制保存完整,而建筑质量良好。部分蚕室被周围居民予以他用。就功能而言,中间为蚕室;周边一圈为辅助用房,包括储藏、冰库、办公、工人住宿、食堂等。蚕室形制保存相对完好。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向。由于周围并没有多少遮挡,风顺着水吹向蚕种场,有提供较好的风环境的可能。 而本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包括场地设计和单体策略。 在场地设计部分,使用virtual wind模拟场地的风环境和日照环境现状。并针对场地通风现状植入6个构筑物,以调整场地局部的风环境。使得场地里活动的人群在夏天获取良好的风环境。再根据微调后的通风状况布置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而芳桥镇蚕种场不同于其他工业改造的要点之一就是其不可以回避这一公共空间具有双重功能。它不但承载承担着村民的部分文娱日常甚至生产活动,也是产业景观重要的活动空间。其复杂的属性是由于其多层的功能和活动所决定的。 在单体策略部分,本研究设计侧重于在建造层面上讨论环境因数和功能使用的对应关系。从而在不改变蚕种场原有界面意象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改动,是其风环境和光环境适用于现在的功能,并且能进一步强调蚕种场的建构特征。让使用者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蚕种场所承担的历史信息和环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