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病因不明。为探讨环境因素(壬基酚)和不良生活方式(高脂高糖饮食)在NAFL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本课题分为两部分开展实验研究。第一部分,针对常规饲料喂养的SD大鼠,采用灌胃暴露壬基酚(NP)连续90天,研究NP在环境暴露浓度下是否可导致大鼠NAFLD发生;第二部分,针对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的SD大鼠,采用NP连续90天灌胃,观察SD大鼠在高脂高糖饮食与NP共同作用下大鼠NAFLD发生情况,以及探讨NP亚慢性暴露是否加重或促进高脂高糖饮食所致NAFLD的发生。并检测与肝脏脂质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初步阐明NP致NAFLD的机制。第一部分NP亚慢性暴露对肝脏及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NP亚慢性暴露是否诱发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方法:40只清洁级SD大鼠(200±20)g,雌雄各半,购于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SCXK(渝)2012-0005))适应性喂养7天后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玉米油),低剂量组(0.02μg/kg NP),中剂量组(0.2μg/kg NP),高剂量组(2μg/kg NP)。连续灌胃染毒90 d,灌胃期间每周称量体重1次,记录饮食量和饮水量。于第10周末每组大鼠随机选取4只进行肝脏超声检测,90 d后10%的水合氯醛麻醉后剖杀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用于肝功和血脂检测,称量肝脏质量并计算肝体指数,每只大鼠取肝脏最大叶边缘内侧1 mm处组织3等份,1份固定于10%甲醛用于HE染色、其余2份组织冻存-80度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质代谢相关基因Fas,Srebp1,Ucp2的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c/EBPα、PPARγ表达。结果:各NP暴露组体重,摄食和饮水无明显差异(P>0.05)。超声结果显示,各组未见均未见明显脂肪肝改变。HE染色发现,仅高剂量NP组可见少量肝细胞脂肪变。肝功和血生化结果显示,血清ALT,AST,TC,LDL-C没有增加(P>0.05)。RT-PCR结果显示,中,高剂量NP暴露组脂质合成相关基因Fas,Ucp2,Srebp1 m RNA与对照组表达均上调(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脂质合成相关蛋白c/EBPα、PPARγ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结论:低剂量NP亚慢性暴露未致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但可上调部分肝脏脂质合成代谢相关基因Fas,Ucp2,Srebp1和蛋白c/EBPα、PPARγ的表达。第二部分NP联合高脂高糖饮食致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及机制研究目的:探讨NP亚慢性暴露是否加重高脂高糖饮食所致NAFLD的发生。方法:40只清洁级SD大鼠(200±20)g,雌雄各半,购于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SCXK(渝)2012-0005))适应性喂养(100%基础饲料)7天后随机分成4组,即高脂高糖饮食对照组(玉米油),高脂高糖饮食+NP低剂量组(0.02μg/kg),高脂高糖饮食+NP中剂量组(0.2μg/kg),高脂高糖饮食+NP高剂量组(2μg/kg)。实验期间每周称重1次,记录饮水、摄食量。第10周末每组随机抽取4只大鼠进行肝脏彩色超声检查,出现强回声区可判断NAFLD模型建立成功。于第12周末对动物进行剖杀取材,10%的水合氯醛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用于肝功和血脂检测。称量肝脏质量并计算肝体指数,每只大鼠取肝脏最大叶边缘内侧1 mm处组织3等份,1份固定于10%甲醛用于HE染色、其余2份组织冻存-80度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质代谢相关基因Fas,Srebp1,Ucp2的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c/EBPα、PPARγ表达。结果:高脂高糖饮食对照及NP暴露全部发生脂肪肝,第12周高剂量组体重增加(P<0.05),低、中剂量NP暴露组饮水量,中、高剂量饮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结果显示,各组均发现强回声区域,提示有脂肪肝形成,且中,高剂量组回声区强于对照组,高剂量组强于低剂量组。HE染色发现,NP暴露组随剂量增加大泡性脂肪变肝细胞逐渐增多。肝功和血生化结果显示,高剂量组ALT,AST,TC,LDL-C血清含量均增加,中剂量组TG,TC,LDL-C含量血清含量增加(P<0.05)。RT-PCR结果显示,各NP暴露组Fas,Ucp2 m RNA表达量上调,中剂量Srebp1表达上调(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除低剂量NP暴露组PPARγ外,其余各组c/EBPα、PPARγ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结论:NP可加重高脂高糖饮食致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效应,其机制主要可能与上调Srebp1,Fas,Ucp2 m RNA表达,增强c/EBPα、PPARγ表达,增加TG合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