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地水库浮游藻类和水质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库是许多大、中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其水质安全事关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有害藻类水华、异味物质、氮磷超标等我国水源地水库高发的水环境问题,特别是藻类水华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和偶发性等特点,给城市供水安全带来挑战。认知水源地水库中藻类及相关水质指标的变化特征、驱动机制能为水源地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本研究以华东地区最大的水源地水库新安江水库(千岛湖)及江苏省17个水源地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周年高频观测、夏季水华敏感季调查及水体沉降物自动捕获器观测等手段,刻画了水库水源地藻类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特征,揭示了夏季水库异味物质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暴雨入流等水文过程对水库悬浮物沉降的影响及其水质效应。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大型水源地水库新安江水库的湖心区藻类群落演替存在明显的时空演替特征:季节上,硅藻在4~6月出现峰值,蓝藻和绿藻则在7~8月,隐藻生物量较低,峰值出现在其余藻类较少的10~11月;垂向上,绿藻分布于水体表层,蓝藻和硅藻主要分布于次表层(约5~7 m处);藻类生物量与温度极显著相关(P<0.01),蓝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29℃,硅藻为25℃;短期内连续的极端降雨事件往往会导致湖心区中层(10~20 m)水体总藻生物量增加,表层水体蓝藻增加,绿藻减少,这表明蓝藻对高浊度低透明度水体的适应性要好于绿藻。2.暴雨过程对水源地水库水质影响明显。新安江水库水体浊度、悬浮颗粒物浓度(SS)、颗粒物沉降通量与降雨量、入库流量极显著相关,中雨以上降雨过程与河流区浊度增量呈指数相关(R2=0.81),持续强降雨则对浊度有累加效应,但对过渡区影响不大。沉降颗粒物通量自上游至下游显著下降,但是颗粒物中的氮、磷含量显著上升:SS浓度自河流入库区至下游大坝随距离增加呈较好的指数下降特征(R2=0.84),降雨较多的春夏季更为明显,全库颗粒物沉降通量为2.57×106 t?a-1,其中春夏季沉降通量高于秋冬季;上游的街口、中游的小金山和下游的大坝捕获沉降物中颗粒态氮含量(PN)分别为6812、15886和21986 mg?kg-1,磷含量(PP)分别为2545、3269和3077 mg·kg-1,自上游向下递增。结果表明,新安江水库年均库容淤损率为0.07%,与全国其它大型水库相比较低,但是坝前沉降物营养盐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内源释放风险。3.丘陵山区的水源地水库普遍存在异味物质风险。江苏17个水源地型水库中,约三分之一的水库出现部分水层异味物质2-甲基异莰醇(MIB)浓度超标,MIB平均浓度为(13.7±20.7)ng?L-1;多个水库检出土臭素(GSM),但其浓度均没有超过10 ng?L-1的饮用水标准浓度(最大浓度为4.6 ng?L-1);同步水质调查及统计分析表明,MIB浓度和水体叶绿素a浓度、水体透明度、悬浮颗粒物浓度、富营养化指数等重要水质指标及浮游植物生物量(特别是蓝藻生物量)相关性显著(P<0.05),其中MIB与叶绿素a、富营养化指数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上述调查研究说明:(1)藻类高频自动监测技术能有效的监测水库藻类群落演替规律,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2)管理者应该注意极端降雨事件对水库的影响,加强流域水土保持治理;(3)坝前悬浮颗粒物沉降不多,但是应该注意高营养盐沉积物内源释放对水质的影响。本研究成果能为水源地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提供科学支撑;(4)实施营养盐外源输入削减、提高流域植被覆盖度、科学调控渔业养殖规模等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措施是水库异味物质控制的关键。
其他文献
饮用水安全是国家发展程度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又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饮用水作为
我们正处于电子信息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与普及以及上网费用的亲民化,网上聊天、交友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腾讯公司于2019年微信公开课PRO上公布的《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显示,微信已成为用户数量首屈一指的社交网络应用。一般而言,多数人的微信联系人实际上是他们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熟悉的朋友或亲戚等。因此,微信中的社交圈主要基于强关系,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嘲有其独特之处(Liu et al.,2
对光栅传感器输出的两个相差90&#176;的莫尔信号,用内差法进行细分(倍频).使其在莫尔信号变化的一个周期内,输出10个均匀分布的计数脉冲,并用计数器对之进行计数,从而实现了
为了提高复合材料液体成型(LCM)工艺构件的质量稳定性和降低成本,建立了直流电实时监测系统。实验表明,该监测系统能够准确地反映监测点处树脂流动前锋的到达及其固化过程。研究
近年来,随着微胶囊技术的发展,在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功能性食品方面.本文探讨了目前微胶囊技术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