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10年Jacobaeus首次将腹腔镜手术用于人类,该技术已被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和妇科等众多医学学科用于一系列的手术操作。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减少出血、切口较小、疼痛较轻且术后回复时间更短等优势,目前正越来越多地用于妇科手术。与所有医学诊疗技术一样,特别是腹腔镜作为一种新型手术治疗方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试图提高腹腔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整体进展。所有外科操作都有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腹腔镜也不例外,实际上存在有其特有的手术风险。腹腔镜特有的风险与患者体位、BMI值、器械选择、术者经验、腹腔内压力、穿刺技术、套管针穿刺力度以及穿刺点选择等有关。据文献报道,腹腔镜手术相关并发症最常发生于穿刺过程当中,包括气腹针和/或套管针,其中又以第一个穿刺孔的风险最高。尽管目前部分套管针系统在安全性方面获得专利,有助降低部分并发症风险,但仍然无法规避某些特殊的并发症。在插入第一个套管针时,有可能引起腹壁血肿、疝、伤口感染以及穿破肠道、子宫和血管结构等并发症。在进行第一个套管针穿刺时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腹壁损伤0.24%-4.77%,胃肠道损伤0.16%-0.18%,肝脏和脾脏损伤0.1%,主要腹膜后血管损伤(MRVI)0.084%-2.41%。MVI定义为那些发生主动脉,腔静脉、髂血管,肠系膜血管和其他主要的腹腔和腹膜后大血管包括门静脉、脾,网膜的,肾血管。在妇科手术中,脐部以及脐上、下区域常作为第一个套管针的穿刺点。脐部为腹壁的自然薄弱点,可较好地隐藏手术切口瘢痕,并且是到达女性生殖系统进行操作的最佳点。在临床上,脐部也作为主动脉分叉的重要体表解剖学标志点,因此在规避腹膜后主要血管(MRVs)方面并不理想。在脐部不适合穿刺时,如怀疑粘连存在、脐部穿刺失败和病人BMI过低等情况时,脐以下区域可作为替代穿刺点。然而,由于该区域邻近MRVs及其它重要结构,因此从穿刺相关并发症的角度看,仍然是较危险的穿刺点。李黄点,位于中线的剑突和脐的中点,是腹腔镜手术途径的另一个选择,这使得在遇到扩大的子宫或者在淋巴结解剖时为手术提供了更大的手术区域等优点。其与主要血管的关系,就我们所知道的而言,文献中并没有提及。尽管腹膜后主要血管损伤较为罕见,但属于急性严重并发症,可以导致患者迅速死亡。文献报道MRVI并发症非常罕见,但一般认为缺乏经验的外科医师发生率较高,而经验丰富的医师也可能因为一系列的原因而发生。因此,为提高第一穿刺点的安全性从而避免损伤MRVs,有必要明确腹膜后主要血管(MRV)的解剖,及寻找潜在的第一穿刺点的替代点。目前,关于腹腔镜传统穿刺点以下结构的研究以尸体解剖为主,可能无法真实反映这些结构在体情况。随着技术发展,目前已能够利用电脑软件重新构建三维(3D)模型,反映在体结构关系。该技术有助分析解剖关系,扩展现有知识体系并强化学习。Jacobaeus指出,腹腔镜操作时的套管这穿刺存在损伤可能。本研究利用数字化3D重建技术,以在体形式探究传统穿刺点下方的血管类型,了解套管针第一穿刺点损伤腹膜后主要血管相关风险更低的点。第一部分腹腔镜手术传统穿刺点的分析[目的]评估脐,脐上区域,脐下区域和李黄点深面主要血管的类型和频率。[方法]1.401南方医院不同妇科疾病的病人的CTA数据收集,因子宫大小大于孕12周大小被排除2.使用模拟10.01软件,其数据进行对于如下结构的三维重建:,病人的皮肤,骨骼,包括骨盆和脊柱,和盆腹腔腹膜后血管。3. 体表的标志被划分为5个点。脐,脐下1厘米,脐上1厘米,脐上2厘米,第一腰椎上缘中线,这是传统的腹腔镜手术初级管套入口点的位置。这些代表了脐,脐上区域,脐下区域和Lee-Huang点。4.这些点的深面的主要腹膜后血管的类型和频率就可以被分析了。[结果]1. 对于碰到主要血管来说,脐孔是最不安全的地方。2. 在点B深部碰到MRVs的机率比其它中线点小。虽然比其它点小,总得频率仍然很高,所以不能认为这个点是安全的。3. 脐孔经常是位于主动脉权的下方第二部分腹腔镜手术替代安全穿刺点的的分析[目的]评估脐,脐上区域,脐下区域和LEE-HUANG点深面主要血管的类型和频率[方法]1.南方医院不同妇科疾病的病人的CTA数据收集,因子宫大小大于孕12周大小被排除5.使用模拟10.01软件,其数据进行对于如下结构的三维重建:,病人的皮肤,骨骼,包括骨盆和脊柱,和盆腹腔腹膜后血管。6.体表的标志被划分为5个点。脐,脐下1厘米,脐上1厘米,脐上2厘米,第一腰椎上缘中线,这是传统的腹腔镜手术初级管套入口点的位置。这些代表了脐,脐上区域,脐下区域和Lee-Huang点。7.这些点的深面的主要腹膜后血管的类型和频率就可以被分析了。[结果]1.我们得出了一个趋势,脐孔上方1厘米水平面是最不容易碰到MRVs的地方,也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越偏离中线,碰到一个MRV的风险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