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药材是中药材动物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斑蝥是传统的昆虫药材,药典收载品种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黄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是斑蝥素提取的主要来源;随着斑蝥素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寻找斑蝥素的新资源也是从事动物药研究和开发的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该论文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整个论文的实验内容。论文选择了北方常见但鲜有研究的品种绿芫菁来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研究:1.药典斑蝥品种资源初步调查该调查是结合课题组承担的国家林业局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第二次调查来开展的。主要目的是借用该机会训练研究生的实验样本采集技能。调查结果显示,在玉林市兴业县和南宁市共12个地区调查到了大斑芫菁及眼斑芫菁分布,且数量较大。2.绿芫菁昆虫斑蝥素提取该部分将绿芫菁与药典收载的两个品种做了比较。2015版药典中对大斑芫菁和眼斑芫菁的提取方法采用氯仿超声提取法,本论文使用药典规定的超声提取法,但溶剂为丙酮。为确定两种溶剂提取率的差异,对比对绿芫菁斑蝥素提取效率影响,本试验按照2015版药典含量测定方法对绿芫菁和药典收载的两个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对比二者出峰情况、峰面积和提取率。结果发现绿芫菁斑蝥素含量为0.932%(大斑芫菁斑蝥素的含量为1.014%,眼斑芫菁斑蝥素含量为0.9%),中国药典规定斑蝥素含量不低于0.35%,由此可见绿芫菁可作为斑蝥素潜在的来源。3.UPLC-QTOF-MS高分辨质谱定性分析通过UPLC-QTOF-MS高分辨质谱定性分析绿芫菁,共得到144个成分;所有数据采用Mass Lynx 4.1(Waters Corporation,Milford,MA,USA)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其中包含很多同分异构体。再次经过UNIFI图谱库比对和查阅参考文献,共鉴别分出49种成分,并得到其名称。其中,就目前分析推测出的物质来看,绿芫菁所含的活性物质较为丰富,这些物质的作用和影响,有待未来更深入的研究。由于对斑蝥药材成分分析方面的研究报道少,缺少更深入的照图谱来对比分析,使得绿芫菁药材中仍有大量物质成分仅仅通过质谱还无法鉴定,今后还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来开展研究和探索。4.斑蝥素和部分衍生物抗肿瘤、抗菌活性分析广西是鼻咽癌高发的地区,该论文主要选取了高分化鼻咽癌细胞(CNE1)和低分化鼻咽癌细胞(CNE2)再同时选取了宫颈癌细胞(HELA)、人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开展了抗肿瘤、抗菌活性分析。选择一株人胚肾细胞系(293T)正常细胞株作为对比。通过MTT法和CCK8法,选取四种综合对比研究较少的甲基斑蝥胺、斑蝥素、去甲斑蝥素和去甲斑蝥酸钠,对所选四株肿瘤细胞进行体外抑制实验。结果表明,斑蝥素、去甲斑蝥素和去甲斑蝥酸钠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且IC50值均小于17,但对人体正常细胞均有一定危害,其中斑蝥素最为显著。甲基斑蝥胺对四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不明显,其对人正常细胞的危害均小于同浓度下斑蝥素、去甲斑蝥素和去甲斑蝥酸钠。斑蝥素及衍生物在抑菌方面一直少有报道。针对临床常见的一些耐药菌,本文开展了部分抑菌研究。实验中选取斑蝥素、去甲斑蝥素、去甲斑蝥酸钠和甲基斑蝥胺四种,针对变形杆菌(Proteusbacillus vulgaris)、肠道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六种常见临床耐药性细菌进行抑菌活性测试,实验结果均为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