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企业似乎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经济体,小企业、大企业、跨国公司、企业集团等企业组织形式层出不穷,而合伙制、有限责任、股份制、公司制等企业制度也是不断生成或被设计。但对企业到底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人们却一直没有定论。而尤其对于中国古代的企业或说企业萌芽,这样一个在特殊背景下逐渐形成和曲折发展的过程,则更是鲜有说服力的研究。
从理论界来看,关于企业理论的研究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非常重要的交叉领域。而作为企业理论的研究起点,企业起源问题更是吸引着学者们的不断探究。其中以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为标志,更加激发了学术界对于企业起源问题的研究。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以交易费用为主线,认为“企业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一个契约替代另一个契约”、强调企业的交易属性。但他们只是解释了“企业为什么会存在”的逻辑问题,而没有清晰地描述出企业是如何形成的历史过程。此外,从科学哲学的角度上来看,交易费用理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简单性世界观,以还原论和线性思维为主、使用一些共时概念去描述或概括本质上属于历时性质的研究对象,而受到了诸多的批评。鉴于此,部分学者开始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出发来解释企业的起源问题。另外,试图打破“主流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演化经济学派中也包含有企业理论的研究,并更多地是基于企业能力的角度,引入学习、惯例、自然选择等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思想来讨论企业的成长问题。
综观学术界的已有研究,要么是逻辑演绎的理论分析却缺少对历史过程的关注;要么极具历史感却并不能作为通则,而难在中国情境下得以适用。具体来说,现有理论不能很好解释中国历史背景下企业是如何形成的在于两点:一是没能从历史视角考察这一本就属于历时性的过程问题;二是没有针对于中国特殊情境嵌入在企业是如何形成的这一过程的分析。正是基于此,本论文试图以逻辑演绎与历史归纳相结合的方法,依托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作为背景来解释中国历史背景下企业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以制度的博弈分析与历史分析为主,二者相互佐证。进一步讲,我们把企业的产生过程看作是制度的形成过程,并以制度的博弈分析视角将制度视为博弈均衡,以此将手工业的雇佣契约、手工业主和统治者的协定、商人和统治者之间的承诺以及商人社会地位的演变,这些在中国古代社会背景下,企业形成和演化相关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后的均衡,即一系列制度的形成作为对中国历史背景下企业形成和演化过程的解释,而在制度博弈分析的同时,我们又以历史证据对模型进行证实或证伪,并进而产生了为何历史事实没能完全按照演化模型的路径持续下去,并最终自发演进为近代企业的思考。为此我们又通过商人在产权不稳定性下寻求保护产权的方式相对有效、科学技术的止步不前没能打破农村副业对手工业工场的排斥两个角度来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制度的相对有效性和弹性反而形成了社会制度的锁定,致使社会变革难以推进,微观上企业形式也难以得到演进来解释这一疑问。
此外,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本文写作的思想源泉和理论基础来自于对制度博弈分析的研究和思想,而本文对于肖特、萨格登、宾默尔、扬、桑塔费学派、青木昌彦、格雷夫等制度博弈分析的代表人物或学派思想的系统总结和联系本文的相关评述亦可看作是本文的亮点或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