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牛繁殖障碍是指母牛达到正常的性成熟和体成熟年龄时,由各种因素引起的母畜生殖能力下降,临床表现为不孕不育、流产、产死胎、产后子宫内膜炎等一系列症候群的统称。引起奶牛繁殖障碍的原因主要包括非传染性因素和传染性因素两大类,非传染性因素有饲养管理不善、母体自身疾病、繁殖技术操作不当等;传染性因素由传染性疫病引起。其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副流感3型病毒(BPIV-3)及布鲁氏菌(Brucella),是引起奶牛繁殖障碍的重要病原。奶牛繁殖障碍给养牛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奶牛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但有关新疆地区致奶牛繁殖障碍的传染性因素尚不清楚。因此,开展奶牛繁殖障碍类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引起奶牛繁殖障碍相关的病原种类及感染情况,对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调查BVD、IBR、BPI及Brucellosis的感染情况及流行状况,选择北疆4个规模化奶牛场为调查对象,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研究结果如下: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了规模化牛场2011~2013年奶牛流产情况及其发生规律,流产率为9.95%(361/3629),同时流产与胎次、妊娠天数和季节存在较大关系。①流产与胎次之间的关系,流产主要发生在第1~3胎次,以首胎流产情况严重,4胎以后流产情况较少。②流产与妊娠天数之间的关系,流产在妊娠的各个时期都会发生,但集中发生于妊娠的60~120d之间。③流产与季节之间的关系,新疆春夏季节(3~8月)是流产发生的高峰期,以夏季(6~8月)流产最为常见,秋季(9~11月)流产情况很少出现。2.血清流行病学调查4个规模化奶牛场BVD、IBR及BPI感染性抗体的平均阳性率分别是75.4%、87.4%和91.4%,从流产死胎的成母牛、子宫炎牛、1-2月龄患有肺炎的犊牛及尚未饲喂初乳的犊牛等血清样品中,均检测出存在有以上3种病毒的阳性抗体。而从流产死胎的成母牛血清中,检测出存有布鲁氏菌病抗体的平均阳性率为25.1%。3.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实时荧光RT-PCR/PCR检测方法,从流产死胎、1-2月龄患有肺炎的犊牛的鼻拭子等组织病料中,检测出BVDV、IBRV和BPIV-3病原的总阳性率分别为11.29%(28/248)、9.26%(15/162)和10.00%(18/180)。其中,59份流产死胎组织中检测出BVDV、IBRV及BPIV-3病原的阳性率分别为25.42%(15/59)、5.08%(3/59)及25.42%(15/59),而从与配公牛的冻精中,未检测到有上述病原。4.混合感染情况对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发病犊牛的鼻拭子及流产死胎组织中,同时检测出存在有2~3种疫病混合感染的情况;而从犊牛和流产死胎成母牛的血清中,检测出有2~4种疫病混合感染的情况。其中,从流产死胎的成母牛中,检测出同时含有BVD、IBR、BPI及Brucellosis的抗体阳性率为22.6%。结果表明,这些病原在致奶牛繁殖障碍中混合感染现象较为普遍。本研究初步查明了北疆规模化牛场致奶牛繁殖障碍4种疫病的感染情况及流行状况,为相应疫病的防控提供了流行病学数据,对实践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