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燃料油类中含氮、含硫化合物,一直以来是油类能源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此外还会影响工业生产和影响燃料电池应用等。π络合键是一种存在于过渡金属中的弱键,该键的形成能够有效分离CO、烷烃和有机杂环化合物,利用该技术设计的选择性吸附剂在近二十年来发展迅速。π络合吸附剂具有制备成本低廉,选择性好等特点,在燃料油脱硫脱氮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配合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微孔结构、表面的含氧官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燃料油类中含氮、含硫化合物,一直以来是油类能源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此外还会影响工业生产和影响燃料电池应用等。π络合键是一种存在于过渡金属中的弱键,该键的形成能够有效分离CO、烷烃和有机杂环化合物,利用该技术设计的选择性吸附剂在近二十年来发展迅速。π络合吸附剂具有制备成本低廉,选择性好等特点,在燃料油脱硫脱氮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配合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微孔结构、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以及成本低的生物质炭,有望设计出性能优越的燃料油选择性脱硫脱氮的吸附剂。本论文以生物炭作为载体,利用亚铜化合物(Cu(Ⅰ))与杂环含氮、含硫有机化合物之间的π络合作用,设计并成功合成了生物炭负载Cu(Ⅰ)的复合吸附剂(Cu(Ⅰ)@BC),进行了充分的表征,并研究了Cu(Ⅰ)@BC对模拟燃料油中杂环含氮、含硫有机化合物的吸附性能。通过吸附平衡实验、动力学实验、热力学实验、竞争吸附实验对材料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评估和分析,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到的目标吸附质的分子静电势分布和芳香性(NICS)、文献中电偶极矩等数据辅助分析吸附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用黄麻作为生物质炭的原料,通过碱预浸制处理,加入Cu Cl2·H2O前驱体作为Cu源,通过高温热解得到生物质炭负载亚铜化合物复合材料。通过各种表征手段,如XRD、SEM、TEM等确认了该法可以制备得到表面多孔的生物质炭负载亚铜化合物的Cu(Ⅰ)@BC-X材料。同时材料表面分布着两种形状的颗粒,颗粒比例随着前驱体Cu Cl2·H2O量的增加而变化。FT-IR和XPS表征Cu(Ⅰ)@BC-4材料表面含有大量含氧官能团,主要原子含量为C(68.11%)、O(26.00%)、Cu(5.89%)。Raman表征结果表明随前驱体Cu Cl2·H2O占比增加,ID/IG比值逐渐增大,石墨化程度降低。比表面积与孔容孔径表征得到Cu(Ⅰ)@BC-4材料比表面积为431.870m~2/g,表面分布着缝型孔。(2)燃料油脱氮吸附实验选择吡啶、喹啉、吖啶为目标化合物,脱硫实验选择噻吩、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为目标物。分别通过吸附性能实验、动力学实验、等温吸附实验、循环再生实验以及竞争吸附实验对性能和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负载Cu2O后的Cu(Ⅰ)@BC-4吸附剂性能有显著提升,吸附吡啶、喹啉、吖啶的吸附容量分别为2.48E-4 mmol/m~2、5.32E-4 mmol/m~2、6.53E-4 mmol/m~2。Cu(Ⅰ)@BC-4材料吸附等温线模型吸附缺少完整苯环的吡啶,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及Freundlich模型,吸附喹啉和吖啶时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及Langmuir模型。该材料在脱氮并循环三次仍能保持76.78%的吸附性能,Cu(Ⅰ)@BC-4的三组分竞争吸附顺序为吖啶>吡啶>喹啉,经分析竞争吸附时与π轨道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偶极矩相互作用有关。(3)脱硫吸附实验选择噻吩、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为目标化合物,与脱氮吸附实验步骤相似,实验结果表明负载Cu2O的Cu(Ⅰ)@BC-4有助于提升吸附容量,针对噻吩、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的吸附容量分别为4.40E-5 mmol/m~2、1.98E-4mmol/m~2、3.57E-4 mmol/m~2,与S原子附近电势大小、芳香性相关。该材料吸附噻吩的吸附等温线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及Freundlich模型,而吸附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时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及Langmuir模型。材料在脱硫并循环三次性能仅能保持58.86%的吸附性能,Cu(Ⅰ)@BC-4的三组分竞争吸附顺序为二苯并噻吩>噻吩>苯并噻吩,与含氮化合物竞争吸附规律相似。六组分含硫、含氮化合物模拟油竞争吸附时,吸附顺序为吖啶>吡啶>二苯并噻吩>苯并噻吩>噻吩>喹啉,是分子的偶极矩、芳香性、分子尺寸等因素综合结果。
其他文献
碳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耐腐蚀、密度低、形貌丰富、电导率可调等优点而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吸波材料,但其单一的衰减机制容易造成材料阻抗不匹配从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碳化钼作为典型的介电材料,在电磁波吸收领域具有一定的性能,并且易在碳材料表面外延生长制备、与碳材料复合过程易形成丰富的界面结构,这有利于电磁波在材料内部的衰减。因此,我们选用碳化钼复合碳材料为研究对象,构筑合适的微观形貌结构有望获得性
光催化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成本低和效率高的特点,可见光驱动的光催化已成为有机反应中化学转化的一种有效且可持续的方法。亚胺是一类重要的中间体,在工业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光催化氧化偶联胺类生成亚胺是一种绿色技术,但在温和条件下有效转化仍然存在挑战,因此,设计与开发高效光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碳点(CDs)是由尺寸小于10纳米的零维碳纳米材料,具有稳定性和各种表面官能团,是非常有前景的无金属光催
石墨烯独特的狄拉克锥结构及无质量的狄拉克费米子,使其表现出极高载流子浓度、超高迁移率、无损弹道传输等优异特性,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在新型材料研究及微电子元件集成。但是,零带隙和弱光吸收系数使石墨烯器件缺乏宽带吸收和高增益,所以想获得灵敏的石墨烯光响应器件,均需集成光吸收或光增益介质。锗量子点(Ge QDs)由于其量子限域效应、高吸收系数、近红外灵敏响应等特性,使得Ge量子点/石墨烯光电探测器可发挥协同
新能源太阳能驱动的多相光催化在解决能源和环境挑战方面受到极大的关注。光催化氧化技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处理方法,可以将有机污染物完全氧化成无污染的小分子无机物,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二氧化钛(TiO2)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光催化剂,可以大大提高污染物的降解效率,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只能被紫外光激发,从而影响其在太阳光以及可见光条件下的应用。并且TiO2中快速的光生电子和空穴对复合往往导致量子产
环境污染与能源枯竭日趋严峻,清洁可再生的氢能进入了研究者的视线。利用光催化分解水制取氢气是一种极佳选择,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催化剂。近年来,石墨相氮化碳(Graphitic carbon nitride,g-C3N4)稳定性好,具有可见光吸收特性与合适的导价带位置,被认为是一种优异的制氢催化剂。但通过氰胺类化合物为前驱体直接热聚合的g-C3N4具有比表面积小,可见光利用率低,光生电荷复合严重,催化效
少孢节丛孢(Orbilia oligospora)是捕食线虫真菌中可以产生一类特有的杂合生源信号小分子化合物—少孢素类化合物(Arthrosporols),其参与调控真菌形态和土壤定殖。本实验室前期鉴定了少孢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基因簇AOL_s00215g上的9个关键生物合成基因274,276-283,但在簇上邻近的非生物合成基因284-286功能尚不清楚。因此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对这三个基因分别进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纳米相变材料(Nano phase change materials,NPCMs)由于在太阳能收集,废热回收以及智能建筑等领域的巨大应用而备受关注。但是,获得在高温条件下(例如180℃)形状稳定且不发生泄漏的NPCMs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前几乎所有已报道的NPCMs的形状稳定性研究都集中在100℃以下,该温度远不能满足常用热塑性塑料的成型加工要求,例如聚氯乙烯,在剪切力作用下
目前,荧光粉转换型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已成为固态照明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然而,该技术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色温高、色纯度低、热稳定性差及效率低等问题,高质量红色荧光材料在白光LED中的应用是解决色温高和热稳定性差的有效方法。本文以硼磷酸盐KNa4B2P3O13为基质,通过高温固相法分别掺杂激活剂离子Sm3+、Eu3+、Pr3+及Mn4+,制备了系列红色荧光材料,深入研究所制备样品的结构形
制氢技术对于氢能发展至关重要,水解制氢作为典型的能量转换反应,需要催化剂降低反应活化势垒。虽然贵金属催化剂具有出色的性能,但因成本问题而受到限制,因此成本较低且性能优异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前景广阔。其中,以泡沫金属为支撑的复合催化剂可避免粘接剂的引入、自身的多孔结构与高导电性可有效促进反应进行。鉴于此,本文以自支撑磷化钴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围绕着磷化钴复合材料的合成和电催化性能展开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可以有效的改善目前的能源问题,在此过程中,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其中,超级电容器因为具有快速充放电能力和较高的能量密度,在储能领域占据重要一席,同时它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性能电极材料的开发。作为一类新兴的电极材料,多孔有机聚合物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可控的孔道结构等优点。其中,共价有机框架(COF)材料所独有的长程有序的孔道结构能为电解质离子以及电荷转移提供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