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产生以来,国有企业效率和效益一直不佳。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育企业表现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绩效低下,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困境。究其原因,本文认为,国有企业存在以下深层次问题:一是各种暗箱成本,如政治成本、社会成本、改革成本、历史成本、腐败成本、沉没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二是国有企业在日常管理和改革过程管理上的权责险分离问题;三是国有企业改革中偏重于治标而忽略治本问题;四是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任命偏重于从官本位出发而忽视能力本位;五是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点多面广。只有彻底消除上述问题,国有企业绩效才能得到根本改善。彻底消除的方法只能是改革。 经过近48年的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实践,终于找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突破口:产权制度改革。国内外的实践证明,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后的国有企业绩效普遍都有了明显提高。但实践同时也证明,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给超产权理论的发展和运用提供了空间,也给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管理一直为政府所主导。政府与国有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政府如何与时俱进,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并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和管理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回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艰难历程,我认为既有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方式的改善,又有体制环境的变革。体制的转变涉及多种社会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改革过程中和改革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国有企业改革与政府角色定位是相互包容,紧密相连的两个过程。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必然涉及政府在政企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角色的定位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理清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政府功能与角色定位。二者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只有理清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才能根据需要对政府管理企业的功能进行再造,形成新型的政企关系。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政企关系研究的有益成果,将我国政府角色定位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监督者;宏观经济目标的设计者和调控者;市场规划、执法和监督者;产业政策和行业法规的制定者;国际市场的开拓者;社会保障的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