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例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y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 黄疸是一种临床症状,正常人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2~17.1μmol/L(0.1~1.0mg/dl)。当血清总胆红素大于34.2μmol/L时,肉眼可以观察到皮肤、巩膜、粘膜的黄染,称为显性黄疸。本研究以此为黄疸诊断标准。 引起黄疸的病因复杂,目前可归纳为4大类,即: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临床上黄疸鉴别诊断仍遵循着常规模式,即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并依据实验室检查,初步判断属于上述四大类型中的哪一类,再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特异性的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必要时行手术检查。 目前黄疸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有:PT、FBG、ALT、AST、CHOL、ALB、TBIL、DBIL、IBIL、DBIL/TBIL(下文简称D/T)、ALP、GGT、TBA,不同的指标在不同类型的黄疸中有不同的表现。R值为ALT超过正常上限的倍数/ALP超过正常上限的倍数,提示R值可能在黄疸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目前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B超、CT、MRI、ERCP、MRCP,各有着各自不同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研究采用青年人<40岁,中年人40一59岁,老年人≥60岁的年龄标准,通过对我院近三年来黄疸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黄疸患者的病因的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总结其分布特点;对目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在黄疸的差异性分布进行验证,并尝试把药物性肝损害的分型标准引进到黄疸的鉴别诊断中;对明确诊断的胆汁淤积性黄疸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最终病因诊断的符合率进行分析,比较常用的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有明确诊断(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的显性黄疸患者(年龄小于15岁的儿童除外)。 2.研究方法: 2.1资料收集: 查阅住院病历,记录以下项目: 性别,年龄;PT,FBG,AST,ALT,CHOL,ALB,TBIL,DBIL,IBIL,DBIL/TBIL,GGT,ALP,TBA;B超,CT,MRI,ERCP,MRCP;手术或病理诊断。 2.2统计分析: 2.2.1将所有数据输入EXCEL2003数据库,用SPSS13.0软件在微机完成统计分析。P<0.05(双侧)为显著性差异。 2.2.2计数资料的描述以率与构成比表示,两组比较用四格表资料的X2检验,多组比较用R×C表资料的X2检验。 2.2.3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来表示;两组比较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 结果: 一般结果: 352例黄疸患者,年龄16-90岁,平均年龄54.43±16.09岁。其中青年组72例(20.45﹪),中年组130例(36.94﹪),老年组150例(42.61﹪)。 352例黄疸患者中,肝细胞性黄疸149例,占42.33﹪;胆汁淤积性黄疸187例,占53.13﹪;溶血性黄疸13例,占3.69﹪;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3例,占0.85﹪。在肝细胞性黄疸中,占35﹪的肝炎肝硬化最多,其次为病毒性肝炎,占26﹪,药物性肝病及酒精性肝病各占20﹪和9﹪。在胆汁淤积性黄疸中,肝癌最多见,占28﹪,胆管癌占23﹪,胆管结石占14﹪。在溶血性黄疸病例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最多,占54﹪,其次为溶血性贫血,占31﹪,最少的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占15﹪。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例数太少,只有3例。 3.1黄疸的分布特点: 3.1.1黄疸的性别分布: 3.1.1.1黄疸患者的性别比例: 男∶女=1.88∶1。青年组72人中,男:女=1.77∶1;中年组130人中,男∶女=2.61∶1;老年组150人中,男∶女=1.50∶1。中年组性别比例有显著性差异,青年组和老年组性别比无显著性差异。 3.1.1.2四大黄疸分类的性别比: 肝细胞性黄疸男∶女=2.82∶1,胆汁淤积性黄疸男∶女=1.63∶1,溶血性黄疸男:女=0.18∶1,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男:女=2∶1。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的男女性别比有显著性差异,前者以男性多见,后者以女性多见。 3.1.1.3临床常见黄疸病因的性别分布: 男性患者以肝癌最为多见,其次为肝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胆管癌及药物性肝病;女性患者以胆管癌最为多见,其次为胆管结石和肝炎肝硬化较多。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胆管癌、胆管结石、肝癌及溶血性黄疸男女性别分布有显著差异。 3.1.2黄疸的年龄分布: 3.1.2.1四大黄疸分类的年龄分布: 青年组患者以肝细胞性黄疸最多见,中年组和老年组均以胆汁淤积性黄疸多见,以后者最多,三组中均以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少见,其次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在年龄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 3.1.2.2临床常见黄疸病因的年龄分布: 青年组患者以病毒性肝炎最多,其次为药物性肝病;中年组患者则以肝癌和肝炎肝硬化多见;老年组患者以恶性肿瘤和肝炎肝硬化多见。恶性肿瘤如胆管癌、胰腺癌在年龄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老年人居多;而病毒性肝炎、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贫血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在年龄分布上也有显著性差异,以青年人多见。 3.2实验室检查: 3.2.1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在黄疸类别中的差异: 在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中,经t检验,PT、AST、ALT、CHOL、ALB及TBIL、DBIL、DBIL/TBIL、GGT、ALP、TBA在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在溶血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之间,AST、ALT、CHOL、TBII、DBIL、DBIL/TBIL、GGT、ALP、TBA有显著性差异;在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间,PT、AST、ALT、ALB、TBIL、DBIL、DBIL/TBIL、GGT、ALP、TBA有显著性差异。 3.2.2 R值黄疸中的应用: 3.2.2.1 R值在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中的差异性: 胆汁淤积性黄疸中,ALP超过正常上限的倍数<2,且R值<2;肝细胞性黄疸中,ALT超过正常上限的倍数>2,R值>5。两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3.2.2.2 R值与D/T在肝细胞性黄疸诊断中的正确率比较: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即对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正确率R值优于D/T。 3.2.2.3 R值与D/T在胆汁淤积性黄疸诊断中的正确率比较: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即对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诊断正确率D/T优于R值。 3.3胆汁淤积性黄疸常用的影像学检查: 3.3.1 B超的诊断率: 炎症性和结石性疾病的定性及定位诊断正确率较高,胆囊炎及胆囊结石均为100﹪,但病例数太少。胰腺炎各为75﹪、75﹪,胆管结石各为72.73﹪、90.91﹪。恶性病变中除肝癌外,均以定位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定性诊断正确率。 3.3.2 CT的诊断率: 肝癌在行CT检查的病因中,以100﹪的定性及定位诊断正确率位居首位,其次为91.67﹪的定性诊断正确率和100﹪的定位诊断正确率的胆管结石。 3.3.3 MRI的诊断率: 胰腺癌的定性诊断正确率及定位诊断正确率均为100﹪,胆管结石的定位诊断正确率及定位诊断正确率也为100﹪。 3.3.4 MRCP的诊断率: 胆胰系恶性疾病的定位诊断正确率均高于定性诊断正确率,胰腺癌及壶腹癌的定位诊断正确率均为100﹪,胆管癌的定位诊断正确率为94.44﹪,定性诊断正确率为55.56﹪,胆管结石的定性及定位诊断正确率均为100﹪。 3.3.5 ERCP的诊断率: 胰腺癌及壶腹部癌的定性及定位诊断正确率均为100﹪,胆管结石的定性及定位诊断正确率也为100﹪。 3.3.6各种检查方法的比较: B超与其他四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有显著性差异。CT与MRI及MRCP无显著性差异。MRI和MRCP诊断准确率有显著性差异。MRCP与ERCP诊断准确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1、根据本组资料,中年组黄疸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肝细胞性黄疸以男性多见,溶血性黄疸女性多见。男性患者中以肝癌、肝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病为多,女性患者病因以胆管癌、胆管结石多见。 2、据本研究,青年组患者肝细胞性黄疸多见,病因以病毒性肝炎最多见;中年组患者肝细胞性及胆汁淤积性黄疸均多见,病因以肝癌和肝炎肝硬化多见;老年组患者胆汁淤积性黄疸多见,病因则以恶性肿瘤和肝炎肝硬化多见。 3、本研究发现,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常合并存在,此时仅靠D/T来区分二者非常困难。R值在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中确有差异,但其诊断准确率在肝细胞性黄疸高于D/T,在胆汁淤积性黄疸中低于D/T。 4、本研究显示,目前临床常用的5种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各有各自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  由于胸外科手术(开胸手术和胸腔镜术)术后慢性疼痛的针对性研究偏少、国内研究少于国外研究、部分研究的样本偏小、预测因素如焦虑和年龄等分类不细化等现象的存在,本文
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和窒息新法复苏技术的普及,窒息新生儿的存活率较前有了明显提高,对窒息并发症的防治也逐渐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如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肾脏损害等。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病理机制复杂,目前尚存争议。研究证实: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等二十烷酸代谢异常及产物的表达失衡在CRS的病理过程中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