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千年来,书面语占据统治地位的交际中,人类所使用的交际工具侧重于语言和文字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多种方式发送信息,包括图表、图片、音频、视频等。通过语言、动作、声音、图像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是多模态话语。如今学者们发现单纯从语言的角度已经不能对话语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全面的研究,其他模态还在话语的信息交流中不同程度地起着补充、衬托、强化的作用。在这样的语境下,多模态话语分析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交流的影响产生了巨大同时也对课堂教学和师生互动关系产生了带来巨大变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包括视频、动画、图表和幻灯片形式传授知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和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催生了课堂话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兴起。多模态话语分析兴起之前的话语分析基本上局限于语言本身,即只注意语言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及其与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之间的关系,忽视了诸如图象、声音、颜色、动漫等其他意义表现形式。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很大程度上能帮助人们克服这些局限性。多模态课堂话语分析以社会符号学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社会符号学的观点认为符号资源之间相互作用实现语篇意义的同时,体现出符号各自的概念意义、并构建人际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的理论,多模态话语与只包含语言符号的话语一样,也具有多功能性,即同时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而且语域理论认为语境因素和多模态话语的意义解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文以社会符号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以上海外研社杯大学英语教学大赛的比赛视频为语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四个优秀教学课堂为例,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课堂话语中的多模态使用状况,试图回答以下四个问题:比赛老师在课堂上都运用了哪些模态进行教学;在不同的课堂环节中,老师们是怎么协调不同的模态达到教学目的;老师们在多模态的使用方面有哪些共同特点;老师们在多模态的运用上有哪些不同点。分析结果显示:比赛老师在课堂上都运用了各种模态进行教学,主要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大类。最常用的是教师语言和视觉模态,还包括教室的设计、老师的肢体语言、教学PPT课件等模态;在不同的课堂环节中,教师一般使用最适合教学目的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模态组合,用语言解释PPT课件的图片和文字模态,或者播放音频和视频模态,配合肢体语言和学生互动,实现高效课堂;老师们在多模态的使用方面有相同的特点,灵活的多模态组合运用,精美PPT课件的制作,积极的师生互动;老师们在多模态的分配上也有不同点,有的老师偏重使用文字和图片模态,有的则强调音频和视频的使用。这些差别还体现在四位老师肢体语言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