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小平同志曾提出我国沿海地区“再造几个香港”的伟大构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参照国际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园区开始设立保税区。在当时保税区作为国家赋予特殊政策的隔离区域,为我国外经贸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中国自由贸易园区的雏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保税区“境内关内”、不利于开展国际物流业务等制度上的突出问题越来越不适应国际贸易便利化要求。为改变外贸体制发展状况,我国开始设置其它类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如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这推动了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建设与创新,但仍存在不合理状况。随着国际经贸一体化发展,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与国际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园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叠加、整合也随之不断探讨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历史发展演进介绍,分析各特殊监管区域的类型、功能和作用,并对比国外典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设置。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及现实分析对比,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从我国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与布局出发,选取位于沿海与内地上下兼济的长三角城市群中常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研究对象。从当前全国基于区港联动模式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入手,从常州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发展困境来看整合的必要性,分析了常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体制及其存在问题,明确整合的关键点,介绍基于“区港联动,快速通关”模式的常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的改革探索与设想。结合国家整体自由贸易园区发展战略规划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整体布局,从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统一整合为综合保税区,综合保税区之间的联动,再到综合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园区之间的联动,提出实现常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整合的实施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