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属于典型的西方话语系统。对中国而言,这一理论可以引进,但由于中国和西方的国情和民主化进程面临的问题不同,因而在西方分裂的多元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协商民主理论要想对中国的民主化发挥更大的理论影响,就必须加强以本土为思考对象的理论反思和转化,形成能够更有力地解释和指导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此,本论文围绕着“协商民主是什么——协商民主是否可能本土化——协商民主如何本土化”的研究思路对协商民主本土化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的是“协商民主是什么”的问题,主要分析了西方协商民主的内涵、基本理念、实践模式以及协商民主的价值和面临的挑战等基本问题;第二部分探讨的是“协商民主是否可能本土化”的问题,通过对协商民主本土化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分析,本论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已显现出协商民主的某些特征和趋势,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实践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使我国具备了引入和发展协商民主的基础和条件,然而,在我国引入和发展协商民主还面临着民主传统缺失、选举民主不发达、社会资本缺失、公民社会不成熟、公民民主素质和民主能力较低等诸多不利因素,这就决定了我国在现阶段还不能完全推广和发展西方式的协商民主,只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有限的协商民主”发展之路;第三部分从发展公民社会、培育社会资本、培养公民协商意识、塑造政府协商精神四个层面探析了协商民主本土化的路径选择即“协商民主如何本土化”的问题;第四部分探讨的是“协商民主本土化的制度建构”问题,通过对中国现有政治制度框架的分析,本论文认为,鉴于中国非竞争性政治体制的特点和政治发展水平的限制,在中国引进和发展协商民主最为可行的途径就是走“体制内”的协商民主之路,即在现在制度框架内引入和发展协商民主,也就是说在国家政治制度层面、基层自治制度层面、公共决策制度层面以及互联网公共论坛中引入和发展协商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