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病人不同发展阶段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Ⅲcomplex,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 factor,vWF)、D-二聚体(d-dimer,DD)含量的变化,以探讨这些活性物质的检测在急性白血病病人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了50例急性白血病病人和30例正常人血浆TAT、vWF、DD的含量,并对急性白血病病人进行了不同出血程度、不同阶段(治疗前、治疗中、缓解后)的动态监测,同时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blasticleukemia,APL)与其它类型的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1.急性白血病病人初诊时血浆TAT、vWF、DD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出血严重者除有TAT、vWF的显著增高外,还存在DD的显著升高(P<0.01)。2.急性白血病病人治疗中vWF含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意义(P<0.01)。3.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时,TAT在急性白血病病人血浆中仍维持较高水平。4.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血浆TAT、vWF、DD含量在治疗前均高于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病人,应用维甲酸(ATRA)治疗第7天后与治疗前比较TAT、vWF、DD含量降低,有显著性(P<0.01),DD水平在治疗第21天已降至正常水平,而TAT在达完全缓解时仍未降至正常。【结论】急性白血病病人初诊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内皮损伤、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着病情的好转而改善。严重出血病人以纤溶系统的激活为主,TAT、DD的监测有助于临床上对抗凝,抗纤溶药物的应用和调整,疗程结束后的病人仍应该注意高凝状态的防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血浆中三项指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急性白血病病人,说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易发生内皮损伤、凝血障碍和继发性纤溶亢进与体内高水平的TAT、vWF和DD密切相关,全反式维甲酸的早期应用可改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体内的出凝血异常,具有一定的抗凝及纠正纤溶亢进的作用。因此,动态监测急性白血病病人血浆.TAT、vWF、DD含量为临床急性白血病病人出血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