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降脂颗粒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脂代谢异常的潜在药效机制,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更加丰富的证据基础。方法:1.运用系统药理学的方法,通过网络数据平台检索并筛选中药降脂颗粒的潜在活性成分,匹配相应的药物成分靶点,并将其与疾病靶点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综合药效靶点相关的生物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和信号通路等多方面信息,系统性地探索中药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潜在药效机制;2.分离并培养小鼠肝原代细胞和HepG2细胞,在棕榈酸刺激建立的肝细胞脂肪变模型中,分别给予降脂颗粒和雷帕霉素干预治疗,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ALT的含量来观察降脂颗粒对肝细胞功能损伤情况的影响,运用油红O和BODIPY染色观察降脂颗粒对细胞内脂滴堆积情况的影响,以JC-1和ROS染色观察降脂颗粒对线粒体完整性和活性氧生成情况的影响,构建自噬荧光表达细胞系观察降脂颗粒对自噬体形成和降解过程的影响,通过对脂滴和溶酶体的荧光复染来观察降脂颗粒对脂滴与溶酶体结合情况的影响,以Western blot法检测降脂颗粒对肝细胞中IRS-1、PI3K、AKT、mTOR、LC3和P62蛋白表达量的影响;3.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小鼠给予不同剂量的降脂颗粒灌胃治疗,观察小鼠造模期间的一般情况与体重变化,以及实验结束时小鼠肝脏的形态、重量与肝体比的变化,运用油红O和HE染色的方法评估小鼠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通过生化分析检测小鼠血清TC、TG、ALT和AST的含量变化,以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IRS-1、PI3K、AKT、mTOR、LC3和P62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系统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降脂颗粒绞股蓝、虎杖、茵陈、丹参、荷叶五味中药共含有96个潜在的活性成分和338个相关的药物作用靶点,其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包含了368个潜在药效靶点,主要涉及了与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相关的生物机体代谢过程;2.棕榈酸的刺激能够诱导HepG2细胞和小鼠肝原代细胞培养上清中ALT含量的升高,使细胞内出现脂滴的大量堆积,同时破坏线粒体的完整性,使细胞内的活性氧大量生成,而降脂颗粒的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些肝细胞损伤现象;3.棕榈酸的刺激能够上调HepG2细胞和小鼠肝原代细胞中LC3II的蛋白表达,抑制P62的蛋白表达,并降低IRS-1、PI3K、AKT和mTOR的蛋白磷酸化水平,降脂颗粒能够在加剧棕榈酸对mTOR、LC3和P62影响的同时,逆转其对IRS-1、PI3K和AKT的改变,从而激活自噬体的形成和降解过程,促进脂滴和溶酶体的结合以发挥降解脂滴的功效;4.高脂饮食能够诱导模型小鼠肝脏组织中LC3II蛋白表达的升高,并降低IRS-1、PI3K、AKT和mTOR的蛋白磷酸化水平,降脂颗粒能够在加剧高脂饮食对mTOR和LC3蛋白表达影响的同时,降低P62的蛋白表达,并逆转高脂饮食对IRS-1和AKT的改变,从而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体重、肝重、肝体比以及血清TC、TG、ALT和AST含量的升高,并改善小鼠肝内脂滴大量堆积、脂肪空泡形成和炎性细胞浸润的现象。结论:1.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潜在药效机制主要涉及了与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相关的生物机体代谢过程;2.降脂颗粒能够调控mTOR信号通路激活自噬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脂代谢异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