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产养殖上,生物饵料(living food)主要指可作为鱼类食物的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蚯蚓和水生昆虫)。容易被养殖对象消化,便于培养,对水体的污染微乎其微,无论是从育苗品种的营养学角度还是从育苗品种养殖环境的改善角度而言,生物饵料育苗相对于传统的育苗模式都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因此解决生物饵料的培养问题在水产养殖业至关重要。故本论文从生物饵料生产和应用的角度,选取最常用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球藻培养基配方优化以及关于γ-氨基丁酸(简称GABA:)对轮虫种群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探索可以提高生物饵料产量的培养方式,以期探索出一套完整、高效的生物饵料培养技术,并结合生物饵料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参数影响进行饵料的营养评价,为渔业生产中苗种培育的饵料投喂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蛋白核小球藻最佳培养基的筛选将经过二级扩培的蛋白核小球藻分别接入BBM和BG11单胞藻培养基中,藻类起始接种密度为6×104 cell/ml.置于25℃恒温培养箱培养,光照强度为20001x,昼长比(L:D)为16:8。接种后的前5天,小球藻在两种培养基中呈缓慢持续增长,并在第5天同时进入对数生长期,生长旺盛,两种培养基中小球藻的颜色均随藻体的生长而加深,表观无显著差异,但BBM培养基中藻密度显著高于BG11组(P<0.05)。第9天时,BBM培养基和BG11培养基中小球藻密度分别为2.44×106 cell/ml和1.33×106cell/ml,比生长常数分别为0.194/d和0.169/d,平均世代分别为3.572d和4.101d,同时前者小球藻呈深绿色,而后者小球藻颜色变黄、变淡,藻体出现死亡,并沉于培养容器底部。BBM培养基的培养效果显著优于BG11培养基。2、γ-氨基丁酸(GABA)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影响的研究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用添加了不同浓度(0,0.5,5,50,500μg/ml)γ-氨基丁酸(GABA)的EPA培养基培养萼花臂尾轮虫,投喂蛋白核小球藻的浓度为1×10。cell/ml。结果显示:各组种群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而持续上升,初期繁殖速度较慢,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处理组,第5d进入快速增长期。不添加GABA(即GABA浓度为0μg/ml)时,经过10d培养,萼花臂尾轮虫由起始的3个增殖到100个,50 μg/ml GABA添加组则达到179个。50 μg/ml GABA浓度可以显著促进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P<0.05),其他浓度组对轮虫的种群增长无显著影响(P>0.05)。3、生物饵料在黄颡鱼苗种培育过程中的效果评价黄颡鱼仔稚鱼开口期,投喂轮虫与投喂蛋黄相比,投喂轮虫时,苗种的存活率SR更高,可达90.83%,而投喂蛋黄组SR只有63.75%,同时前者的特定生长率SGR也显著高于后者(P<0.05);在黄颡鱼仔稚鱼生长后期,开口期投喂轮虫的组别分别改投喂蛋黄、轮虫、卤虫及轮虫与卤虫混合的4个组别,苗种存活率SR分别为35.00%、48.33%、56.67%和50.00%,其特定增长率SGR分别为2.48%、3.05%、5.88%和5.22%,其中SR和SGR都以后期投喂卤虫组为最高,并且投喂蛋黄组也呈现类似的结果;就黄颡鱼仔稚鱼的整个生长期(4d-24d)来看,开口阶段投喂轮虫,后期改投喂卤虫的饵料组合组,苗种存活率SR最高,为56.67%,增重率WGR也最大,为3300%。特定增长率SGR则以开口期投喂蛋黄,后期改投喂卤虫的组合为最高,为5.00%,整个生长阶段一直投喂轮虫的组合最终肥满度CF最大,为1.23%。可以看出:黄颡鱼苗早期培育的最佳饵料投喂组合为开口期投喂轮虫,在后期投喂卤虫,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苗种相对较高的存活率以及较快的生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