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扩建纷纷选择地价比较便宜的城郊。高校的扩建占用了农民的土地,使得农民只剩下少部分田地和宅基地,学校和周边的村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社区,本文称之为高校新区周边村庄。高校的征地使得村庄带来了一系列的分化,学校的扩建首先是对村庄物理空间的排斥,进而会压缩村庄的居住空间,同时村民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村庄内部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分化。土地的终结并没有带来村落的终结,相反村庄依然存在着,并且还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本研究关注的主题就是失去土地的高校周边村庄是如何维持它们的存在,简而言之,就是失去土地以后的村庄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
本文以浙江省某高校新区旁边的G村为例,从社区融合的视角来探讨高校新区周边的无地村庄是如何整合起来并维持其发展的,村民在融合的同时又遇到了哪些困境。学校的搬迁和征地、高速拆迁和村庄的分割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的分化,村庄的分化为村庄的整合奠定基础。文章主要从空间融合、经济融合、社会融合和心理融合四个方面分析高校新区周边村庄的社区融合状况。空间融合是社区融合的基础,包括村民的“种楼”,商家的流入和学生的活动。经济融合主要从集体经济、“种楼”经济、流动经济和新村向老村的经济拓展而展开的,总结出村民、流动商家和学生之间的一条经济融合的利益共生链。社会融合主要是从社区交往和公共空间以及社区服务方面的阐述。心理融合主要是从集体经济和村籍制度对村庄融合的影响方面来论述。笔者在社区融合四个层面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周边村庄社区融合的困境,比如,“种楼”使得村庄的规划和治理产生了难题,给村庄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困境;“种楼”经济的利益链并不能给村庄给来实质性的发展,反而使村庄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内卷化”状态,而且疯狂的“种楼”不利于村庄公共空间的塑造。文章最后提出一些对策来改善高校新区周边村庄的社区融合问题。笔者的建议是应当从政府、村委会和高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建构更加美好的村庄。此外,高校新区周边村庄作为一个存在的社会事实,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