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是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中观察目标微生物的常用工具。然而,以海洋沉积物为代表的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细胞的体积、代谢活性限制了单个细胞内的核糖体RNA数量,因此,受信号强度限制的传统FISH难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海洋沉积物中大量的非生物颗粒的存在给FISH带来了显著的非特异性结合的问题。通常,信号强度较低的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是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中观察目标微生物的常用工具。然而,以海洋沉积物为代表的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细胞的体积、代谢活性限制了单个细胞内的核糖体RNA数量,因此,受信号强度限制的传统FISH难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海洋沉积物中大量的非生物颗粒的存在给FISH带来了显著的非特异性结合的问题。通常,信号强度较低的问题可以通过引入信号放大机制来改善,而非特异性信号的存在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方法或使用合适的对照染色的方法予以解决。本研究中,我们尝试在沉积物样品上验证、优化引入了杂交链反应(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HCR)这一信号放大机制的FISH技术。HCR是一种在特定短链DNA的引发下,具有稳定发卡结构的两种寡核苷酸开环并相互杂交成长链DNA的过程。该长链生成的过程无需酶的参与和温度的改变。针对HCR-FISH,本研究验证了一系列降低非特异性信号的方法,尝试总结适合沉积物样品的HCR-FISH实验流程,并在中国南海等沉积物样品上验证HCR-FISH的性能。通过在代表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上检验已发表的HCR-FISH实验流程,发现了改进HCR-FISH效果稳定性的关键是提高杂交液中起始探针的浓度。改进后的HCR-FISH在代表细菌和古菌Methanococcoides methylutens、Thermococcus eurythermalis上均稳定呈现清晰明亮的荧光信号;测试了五种相互正交的HCR探针组,筛选出了其中两组信号稳定可靠的探针组用于之后的多色杂交。为了降低沉积物颗粒对HCR-FISH的干扰,本研究尝试了多种细胞分离的方法,挑选出了能够尽可能排除非生物颗粒、保留细胞的前处理方法;验证了三类杂交缓冲液对非特异性结合的抑制效果,确认了杂交液中EDTA的优异表现;发现DAPI在结合细胞与非生物颗粒时具有不同的荧光光谱,并据此提出了一套用于降低对照染色非特异性信号的方法;尝试了不以DNA为靶标的其他对照染色方法,拓展了对照染色的应用面。最终,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海洋沉积物样品的HCR-FISH流程,并在中国南海沉积物等样品上进行验证,定量比较了HCR-FISH与传统FISH的表现差异。HCR-FISH作为一种相对简便的信号增强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研究未培养微生物为主的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方法。本研究提出了一套能够在海洋沉积物样品上稳定可靠实施的HCR-FISH流程,该流程也同样适用于海水、淡水等环境样品,为研究海洋原位微生物生理活动、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套有力的工具。同时,在对照染色上的研究工作可以迁移至其他显微观察的实验流程中,辅助区分细胞与非生物颗粒。本研究提出的优化HCR-FISH流程技术方法为环境未培养微生物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
其他文献
胞嘧啶(cytosine,C)是核酸分子4种基本碱基之一,在生物体内主要以核苷或核苷酸形式存在,游离状态的胞嘧啶很少。以杀稻瘟菌素(blasticidin S,BS)为例,绝大多数以游离胞嘧啶为前体的核苷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中会编码水解胞苷单磷酸(CMP)生成游离碱基的水解酶,但谷氏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及其产生菌的基因组中均没有类似的水解酶,其体内游离胞嘧啶的来源尚未阐明。本研究为探究谷氏菌素原
Dynamo理论是描述天体磁场被其内部的旋转导电流体诱导放大并维持的理论,它是迄今为止最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用以解释地球磁场产生的理论。在其被提出的近百年来,虽然大部分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但是人们依然还未完全理解dynamo理论的详细机理。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谱方法对dynamo理论中一种具有fast dynamo性质的典型模型ABC dynamo进行了数值模拟。在验证了可靠性后,对流动在完全对称情
异重流现象在自然界许多场合以及实际工程中存在。在气象学研究中,海风前锋、山地冷空气以及沙尘暴的研究属于空气异重流范畴。在地质学研究中,大陆坡上海底峡谷的形成以及雪崩现象也与异重流的形成有关。在环境工程中,有害重气体的泄露、海上油船失事等过程均形成异重流造成环境污染。在海洋工程中,入海口处的海水与河水的密度差引起的异重流速度快、破坏力强,对于该海域内的海洋工程的安装与作业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采
随着我国北斗三号系统卫星即将发射完毕,北斗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将面向全球开启全面服务。作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重要一员,BDS与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和美国的
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是引起病理性口臭的主要致病菌之一,除产生挥发性硫化物(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VSCs)外,形成生物膜更是其致臭的关键。由于传统治疗口臭的方法存在复发率高、副作用较多等问题,益生菌等生物疗法逐渐被研究者们关注。本研究为了筛选在口腔中性p H条件下仍能有效抑制F.nucleatum生物膜形
铃蟾肽样受体3(BRS3)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生物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潜在的药物作用靶点。由于缺少内生配体,BRS3属于孤儿受体,导致其潜在的生物学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深入了解BRS3激活所触发的信号通路及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我们采用免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了其在激动剂激活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动态变化,揭示了BRS3激活后引发的关键信号通路,并对选定的信号通路进行了实验验证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现阶段最为广泛应用的导航系统之一,但是以GPS为代表的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均依赖卫星信号的稳定接收,在卫星信号受干扰的情况下则需要考虑其他导航方式。视觉/惯导组合导航系统凭借良好适应性在日常生活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了视觉/惯导自适应组合导航方法,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对视觉/惯导组合导航系统进行描述与总结
大洋海底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将成为未来全球矿产资源需求的主要供应来源,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将成为海洋工程前沿研究领域的热点。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技术的研究发展至今,管道提升式深海采矿系统已被公认为是最具有开发前景的开采方案。管道提升式深海采矿系统主要包括水面支持船、长距离垂直输运扬矿管道、水下中继站、输送软管以及海底集矿机器人。目前关于深海采矿系统总体水动力性能的相关研究较少,也尚未开展
DNA结合蛋白如何从浩瀚的基因组序列锚定DNA目标位点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现有模型认为,DNA结合蛋白可能通过三维跳跃、一维滑行或多种模式的协助扩散、并诱导DNA构象变化以及自身的动态构象变化锁定目标位点。胸腺嘧啶DNA糖苷酶(Thymine DNA Glycosylase,TDG)和转录因子Homeobox D9(HoxD9)可能通过上述机制识别它们的目标位点。TDG通过识别并切除错配或损伤碱
背景及目的随着代谢组学的蓬勃发展,大量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被开发并广泛使用。当前,代谢组学与其他组学的整合分析方法以及多功能的集成分析工具是该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挖掘海量数据中的生物医学信息,需要不断改进现有的方法,提出新的方法,开发功能齐全、性能稳定、使用便捷的平台,为基于代谢组学的机制和应用研究提供生物信息学支持。方法首先,对代谢组学数据分析各个环节的方法进行梳理和比较,采用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