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现状;分析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危险因素;构建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查找探究与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综述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研究现状,阅读分析并提取相关可能危险因素,通过专家会议制定《肺癌手术患者信息数据采集表》进一步完善相关危险因素指标。利用《肺癌手术患者信息数据采集表》采集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接受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一般及疾病相关信息。采用单道心电记录仪(Ryhthm WatchTM)记录肺癌患者术后完整的心电信息,以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心律失常为标准分为心律失常组与非心律失常组进行危险因素的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单因素分析时,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所有结果均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的渐进法(Wald)进行分析,采用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中变量的优势比(odds ratio,OR值)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约登指数最大时的诊界值为最佳诊界值,模型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进行检验。结果1.现状调查在257名患者中,心电报告结果显示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患者为52人,占比为20.2%。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类型包括:心房颤动,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房性期前收缩,频发房性心动过速,其中房性心律失常34人占总人数的13.2%,占心律失常人数的65.4%,心房颤动19人占总人数7.4%,占心律失常人数的36.5%。2.危险因素分析本文对257名患者其中包括发生心律失常者及未发生心律失常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P=0.007)、糖尿病史(P=0.035)、术前心电图异常(P=0.009)、手术方式开胸(P=0.003)、手术范围为肺叶或全肺切除(P=0.007)、手术时间(P=0.01)、病理类型鳞癌(P=0.001),为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癌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OR值和95%CI:1.664(0.843-3.287),p=0.142)]、术前心电图异常[OR值和95%CI:2.427(1.235-4.770),p=0.010)]、病理类型鳞癌[OR值和95%CI:3.209(1.050-9.807),p=0.041)]、手术方式开胸[OR值和95%CI:5.539(1.129-27.183),p=0.035)]、及手术切除范围为肺叶或全肺切除[OR值和95%CI:1.920(1.004-3.672),p=0.049)]。3.预测模型构建根据多因素分析中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的各阳性危险因素OR值对各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得到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方程:分数=2*年龄≥60岁+2*心电图异常+3*病理类型鳞癌+6*手术方式开胸+2*切除范围为肺叶或全肺切除。ROC曲线下面积AUC=0.703,P<0.001,95%CI(0.622,0.784),提示预测模型诊断价值良好。最大约登指数(0.293)选取最佳临界值,最佳临界值为18.5。结论1.本研究中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0.2%,房性心律失常较为常见占比13.2%,其中心房颤动发生率为7.4%。2.肺癌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术前心电图异常,手术范围为肺叶或全肺切除,手术方式开胸,病理类型鳞癌;3.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方程为:分数=2*年龄≥60岁+2*心电图异常+3*病理类型鳞癌+6*手术方式开胸+2*切除范围为肺叶或全肺切除。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0.703,P<0.001,95%CI(0.622,0.784),提示本模型预测效果良好,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本预测模型对肺癌术后患者进行评分,加强高危患者心电监护,并实施早期预防。为制定降低肺癌术后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