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指个体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直觉和信念,是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条件。自我效能感自提出之日起,就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成为国内外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及其对公民素质的高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和网络信息科技的发展引发的教学方式的改变等,都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建立积极的自我效能感。本文以历史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为切入点,并结合历史教学的实际,对历史学习中自我效能感培养的意义、自我效能感的来源以及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具体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除绪论外,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理论阐释,解释了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和外延,梳理了国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探讨自我效能感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直觉和信念,它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主观评价。现代社会的变革,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形成,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行,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第二部分,分析了历史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来源,主要有五个,即历史学习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他人的评价、言语说服、生理与情绪唤醒状态。学生历史学习的成败经验是自我效能感最稳定和最重要的来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历史学习中的替代性经验包括两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的榜样和历史人物中的榜样,这些榜样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自我认知。他人评价和言语说服也是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来源,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生理和情绪唤醒状态也是自我效能感的来源,乐观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历史学习,从学习中获得快乐。第三部分,阐述培养历史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具体途径。首先,改善学生的自我认知,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恰当的反馈,积极树立榜样来改善学生的自我认知。其次,教师重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提高其历史学习成绩,培养历史学习情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这两者都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三,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建立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历史学习的全过程,发挥评价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第四,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的归因,通过归因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后,教师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快乐,增强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