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诗之争是贯穿清诗史的重要线索,前人对清代唐宋诗之争已有不少研究,但对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年间唐宋诗之争的流变史,尚未见系统整理。本文在具体研究诗人的宗尚变化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论述唐宋诗之争所涉及的诗学思想,梳理此期宗唐、宗宋之风的发展历程。力图通过勾勒清代初期宗唐与宗宋阵营的人员构成、力量对比,论述重要诗人和理论家在一定的诗学背景影响下形成的唐宋诗宗尚观,考察宗唐、宗宋之风在清初诗坛的消长情况,显示清初期唐宋诗之争的整体面貌与流变趋势。本文每一节的写作都力求对研究对象的文献资料有较完整的把握,建立在熟悉当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唐宋诗之争的角度对清诗史进行新的阐释。本文运用了选本研究的方法,首次较完整地对清初宋诗选本、清初人选清初诗的选本与唐宋诗之争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绪论部分对前人的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进行了述评,正文分六章,对宗唐和宗宋诗风进行交叉介绍。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写明末至康熙前期宗唐之风的流布和宗宋之风的兴起过程。此时的宗唐之风延续明末复古思潮,云间派宗盛唐、斥宋诗的主张广泛流行,影响西泠十子等人。稍后的明遗民诗人出现普遍的宗杜倾向,他们注杜、评杜,对杜诗的精神世界有较深的阐释,并在创作中以抒真性情为主,摆脱形式模拟之病。其中王夫之、顾炎武即持宗唐抑宋的立场,王夫之深入阐释了唐诗的审美之境,并严辞批判了曹植以来尤其是江西诗派的门户之见。顾炎武则凭其求真、质实的诗歌创作,影响清代诗风。清初宗宋之风始于钱谦益,他唐宋兼宗,激烈批判明代七子派、竟陵派,开清代宗宋先河。之后的钱陆灿和孙枝蔚与钱谦益可称同调。黄宗羲开浙派宗宋之风,吴之振携《宋诗钞》入京遍赠京师诗人,与京师部分诗人已有的宗宋倾向相和,促进了清初宋诗风的兴起。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写康熙至雍正年间宗唐之风的发展和宗宋之风的广泛传播过程。吴伟业与云间派诗学渊源相同而有所发展,后期创作中开始兼取宋诗,影响到太仓十子、吴兆骞、陈维崧等人。随清人对前代诗史研究的理性化,中晚唐诗得到了合理的肯定,冯班、冯舒、贺裳、吴乔等人在诗论中提倡中晚唐诗,一系列唐诗选本肯定了中晚唐诗的诗史地位。同时,明七子的宗唐诗学在全国各地仍在继续,主要有关中李因笃、岭南屈大均以及安徽施闰章和山东宋琬等人。康熙十年左右宋诗风兴起之后,京师宋诗风蓬勃发展,汪琬、田雯、宋荦、邵长蘅、汪懋麟等人都经历了由唐入宋的过程,并开始理性审视唐宋诗之争。叶燮《原诗》的出现,从理论上对诗史源流进行了解释,促进了宋诗的广泛传播,为清代诗学走向融通唐宋之路奠定了理论根基。康熙中叶,查慎行以宋型诗卓立诗坛,在创作上强化了宋调的艺术魅力。康雍年间,宋诗选本陆续出现,是宋诗风广泛传播的具体体现。第五章写康熙中叶以后唐音回归的状况。康熙本人对盛唐气象的推崇是唐音回归的直接动力。徐乾学、冯溥、毛奇龄、朱彝尊等人坚定宗唐,力斥诗坛宗宋诗风。王士禛是康熙诗坛一大家,他由宗唐而宗宋,又返回唐音,其宗尚的衍变与神韵说的形成密切相关,在不同时期对诗风转变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王士禛神韵说主宗盛唐,兼取宋元,对康熙诗坛影响深远。第六章探讨清初人选清初诗所反映的唐宋诗之争的状况。清初唐宋诗之争的演变直观地体现在清初人选清初诗的历程中:顺治朝选本以宗唐为主,康熙前期宗唐与宗宋对立并存,从康熙后期至乾隆初年,兼容唐宋的思想占主流。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到此期的唐宋诗之争与前代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第一、绝大部分诗人都参与到了宗唐宗宋的争论中。几乎每一个人的诗文集中都有对唐宋诗的评价,对时人宗风的批评。清人参与唐宋诗之争的人数之多,是前代不可比拟的。第二、诗人们在分唐界宋的同时,对诗学基本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包括诗歌本质论、诗歌功能论、诗歌创作论、诗歌分体论,等等。可以说,清代诗学理论的发展统一在分唐界宋的线索之上。第三、这一时期诗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唐入宋。明代宗唐派独尊的局面被打破,宋诗风得到提倡并逐渐发展,唐、宋两种范式的争论更加激烈。宗宋派以求新求变为目标,对诗史流变、诗歌创作的解释更多创见,是此期诗坛上的生力军。宋诗地位的上升使得人们对诗史有了更加完整的评价,丰富了清代诗学理论的关注点,对清代诗歌创作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初宋诗地位的上升,是清中期唐宋兼宗、唐宋融通思想普遍流行的前提,为根本上解决狭隘的朝代之争,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