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对上海的城市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提出战略构想。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序幕由此拉开。目前,国际上的贸易中心城市,根据功能定位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加工贸易型”,以纽约、伦敦、东京等为代表;第二种类型为“转口贸易型”,以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为代表。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加工贸易型国际贸易中心有更为广阔的国内市场,具有内贸和外贸双重功能,而转口贸易型国际贸易中心,主要进行的是转口贸易,国内市场容量较小;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的经济结构均是外向型的,依靠巨大的贸易规模带动本地区、本国的工业生产、航运周转、金融结算等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开始逐步改变以传统的货物贸易为主的局面,转向以强调服务贸易地位的一种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相综合的贸易格局,使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心逐渐发展成为以功能和网络为特征的现代国际贸易中心,成为具有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城市。结合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上海各种资源优势,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是:上海要建立一个兼有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功能的、能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要素并以服务功能和信息网络为特征的的现代国际贸易中心。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量快速增长。上海的对外贸易量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且有其自身的特点。总体来说,上海货物贸易增长方式基本可以概述为以外商企业为主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共同增长;上海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慢于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且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与货物贸易有关的生产性服务贸易。从国际贸易中心角度来衡量,上海与香港在经济实力与贸易量、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国际化程度等方面还存在这差距。论文用数据和资料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设贸易中心的核心是提高上海内外贸易的辐射能力和吸纳力,重点是建设现代化、标准化批发交易市场;建立配套设施:深入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推进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上海建设贸易中心应抓紧建设服务贸易的支持体系;培养复合型的国际贸易商务人才。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过程中,政府的规划、统筹和支持不可或缺。文中根据产业转移理论和我国的现实情况,认为产业布局正在从长三角沿海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转移。位于承东启西的安徽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是这一战略转移的体现。论文通过对安徽外贸的发展现状的总结和对徽与上海贸易的联系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阐明在货物贸易领域,安徽与上海可实现优势互补;服务贸易方面,安徽要充分利用上海服务产业市场和上海的服务竞争优势来发展本省的服务贸易。文中的结论是建设安徽的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与建设上海的“国际贸易中心”联系起来,将会产生明显的双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