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比较半椎板切除和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和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的差异;2、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后出现AS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2年01月至2013年12月间应用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结构(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的半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A组)和传统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B组)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根据研究前规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选取116例患者(A组41例,男性24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1.1±12.6岁;B组75例,男性36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52.3±12.6岁)进行研究分析,平均随访2年。临床疗效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进行评估,判定术后是否出现ASD采用日本学者Okuda提出的标准,通过测量患者腰椎正侧位及过屈过伸位片腰椎各椎体间高度、椎体移位的多少、椎间角度变化的大小等指标进行评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ASD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术后2年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N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疗效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末次随访时,A组出现4例影像学退变(退变率为9.8%),1例症状学退变(退变率为2.4%),B组出现26例影像学退变(退变率为37.4%),5例症状学退变(退变率为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B两组术后出现ASD和未出现ASD的病例对比分析,发现ASD的发生和年龄、性别、民族、融合节段这些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手术方式是影响ASD发生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1、半椎板切除与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半椎板切除术后ASD的发生率低。2、年龄、性别、民族、融合节段和ASD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而手术方式是影响ASD发生的重要因素,从而我们认为合理选择手术方式能减少术后ASD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