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通过对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历史地理若干问题的深人研究,从而使我 们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重新认识和评价西安城在这一时期作为西 北重镇的特殊地位。全文共分七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了明清时期西安城水源的开发与利用。龙首、通济二渠是该时 期西安城的主要引水渠道,其开发、兴废直接影响到西安城市的发展。前人关于 二渠的研究不少,但是往往失之过简或错误迭出,因而在这一部分着墨较多,主要对龙首、通济二渠的开浚与流路、在城内的会通点,开凿技术与渠政管理等方面进 行了系统论述。在此基础上,对史志及前人研究中的失误之处进行了驳正。通过 发掘秦简王《小鸣稿》及相关史料,对二渠水在城内的利用,从生活用水、安全防 御、园宅美化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力求做到言前人之所未言。最后从涵蓄 水源的森林遭到大规模毁灭、西瓮城井的开凿及西安城在清代政治地位较之明代 有所下降的政治因素等三个方面论证了二渠终遭废弃的原因。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郡王府、镇国将军府等的相关问题论证明清时期西安在西北地区作为政治重镇的特殊地位。首先阐明郡王府等集中布设于西安城内始自 永乐元年秦隐王奏请留居永兴、保安二郡王,“以敦同气”;其次根据嘉靖、万历《陕 西通志》及相关史料探讨了西安城内8所郡王府及32所镇国、辅国将军府的分 布,指出其特征为郡王府在城东北部分布最多,西北最少,而镇国、辅国将军府之 分布与之完全相反;再次探讨了郡王府及镇国将军府的规模;最后根据秦简王《小 鸣稿》及相关史料阐明郡王府平面布局均取前后两院之复合式四合院形制,郡王 府内部均布设园林化之亭、阁、池沼,环境优美如画。 第三部分通过研究清代西安城内的城中之城——满城与南城来论证这一时 期西安作为西北军事重镇的特殊地位。这一部分主要对满城的修筑时间、满城面 积及其各城门,满城内部布局、南城的兴筑及其范围由小到大的变迁过程进行了 探讨。 第四部分通过研究明清时期西安城内的教育设施——书院、学校及贡院的相 关问题,以论述这一时期西安城作为西北文化重镇的城市特征。从正学、关中两 大书院的兴废及其内部布局,西安府学、咸宁、长安二县学的移徙、规模、内部布局 及其风水建筑的集中布设与象征意义等方面,及西安城内的贡院之规模、内部布局、修治等可以看出西安作为西北文化重镇的确当之无愧。 第五部分探讨了明清两代西安城内官署的分布与变迁。指出明初在西安城拓修尚未完成之前所设置的官署,大多安设于今钟楼西北地区,即元奉元路城的中心部位,基本沿袭了元代奉元路城内重要官署的旧址。随着新城区的拓建完毕,其中亦开始布设若干重要官署,遂在东大街南侧形成一个新的官署分布区,但这一区域官署分布的密集程度低于鼓楼附近区域。清代西安城内官署在鼓楼附近的分布进一步集中,原明代东大街南侧之官署区因满城的兴建致使官署分布极少。 第六部分通过对明清时期西安城内市场和商人会馆的分布与变迁的研究,论述了西安作为“五方杂处,商贾云集”的西北经济重镇的重要地位。指出明清时期西安城内主要有南院门一带、南大街两侧及东关城三处繁华商业区,此外各类市场、店铺在城内各处均有分布。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会馆集中分布在城西南隅,其他城区鲜有分布。 第七部分对长期以来流传甚广而又不能得到合理阐释的西安城“周四十里说”进行了考索,批驳了前人的错误观点,提出城周四十里系西安城与东关城周长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