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出游人数不断增多、出游时间高度集中以及出游目的地趋同化,游客拥挤现象呈现常态化。在游客拥挤情境下,往往会引发游客拥挤感知,这不仅会导致游客体验质量下降,游客满意度降低,还会引发产品转换、置换以及合理化等调适行为。因此,重点聚焦游客拥挤感知到调适行为的作用机理问题,主要围绕“如何产生?——即探究游客拥挤情境下调适行为生成的条件组态”、“怎么作用?——即探索游客拥挤感知对调适行为的作用机理”、“受何干扰?——即探究同伴情绪传染的调节效应”、“怎样应对?——即明确游客拥挤的管理策略、提出游客拥挤感知的缓和策略、分析游客调适行为的引导策略”等四个主要问题展开。按照“问题辨析-文献解析-组态剖析-路径辨析-机理探析-策略研析”的研究思路展开:第一,阐述研究背景,明确研究问题:梳理游客拥挤以及游客拥挤感知研究的现实依据以及政策背景,明确研究问题,厘清研究思路。第二,全面文献梳理,展开理论回顾:全面梳理拥挤、游客拥挤、拥挤感知、游客拥挤感知以及调适行为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文献述评,指明具体研究问题,并选定开展研究所需的基础理论。第三,剖析游客拥挤情境下调适行为生成的条件组态:搜集2010-2020年中国游客拥挤的相关案例,厘清游客拥挤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此外,选取游客拥挤典型案例,借助cs QCA分析进一步探究游客拥挤情境下调适行为生成的条件组态。第四,探索游客拥挤感知对调适行为的作用机理:访谈具有旅游拥挤体验的游客,利用扎根理论方法进一步推演游客拥挤感知对调适行为的作用机理。第五,验证游客拥挤感知对调适行为的作用机理:在扎根理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建构理论模型,并在南京夫子庙等游客聚集场所发放问卷,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所收集的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和路径检验,进一步验证游客拥挤感知对其调适行为的作用机理。第六,结合前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与研究发现,提出游客拥挤的全过程管理策略、游客拥挤感知的缓和策略与游客调适行为的引导策略。主要研究发现包括:(1)中国游客拥挤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2010-2020年我国游客拥挤事件呈现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与空间分异规律。自2010年呈逐年递增态势,2019年游客拥挤事件数达至近几年的顶峰,其高发期为10月,次高发期为2月、5月、8月,主要集中在十一黄金周、五一黄金周、暑假等节假日。此外,我国游客拥挤事件发生的高频区在川-陕-豫-浙等省域呈块状分布,山岳类场所是游客拥挤的高发场所,而主题公园类场所、公共区域类场所、江河湖泊类场所、遗址古迹类场所是游客拥挤的次高发场所。游览以及交通环节是游客拥挤发生的高发环节,而住宿、餐饮、购物以及娱乐等环节出现拥挤情况较少。(2)拥挤情境下游客调适行为的生成组态剖析:拥挤情境下游客调适形成的生成条件包含事件属性(人际冲突、管理失职、服务功能、违规行为)、环境属性(环境突变)以及个体属性(期望差异、旅游同伴、身体状态)等3大前因、8大条件。其中,违规行为与环境突变可单独成为调适行为生成的必要条件。而同伴情绪传染型(人际冲突*违规行为*服务功能*管理失职*环境突变*期望差异*出游同伴)、人际冲突诱发型(人际冲突*服务功能*管理失职*环境突变*期望差异*出游同伴*身体状态)、管理响应缺乏型(人际冲突*服务功能*管理失职*环境突变*期望差异*出游同伴*身体状态)是引致游客调适行为生成的三种典型路径。(3)游客拥挤感知到调适行为的作用路径辨析:借助扎根理论中的开放式编码建立348个关系节点,形成82个初步概念,最终得到46个规范概念。在此基础上,借助主轴式的典型分析范式将规范概念进一步提炼归纳生成游客游客拥挤感知、游客情绪变化、游客状态变异、同伴情绪传染以及游客行为响应等5个主范畴。利用选择式编码串联5个主范畴并建立典型关系如下:游客拥挤感知→游客情绪变化→游客行为响应;游客拥挤感知→游客状态变异→游客行为响应,并揭示了同伴情绪传染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边界角色。(4)游客拥挤感知到调适行为的作用机理探析:游客拥挤感知是导致旅游疲劳以及消极情绪的重要前因,也是引发游客时间置换行为的关键要素。此外,旅游疲劳是时间置换的重要诱导因素,然而消极情绪并不会引发时间置换行为。与此同时,旅游疲劳在游客拥挤感知对时间置换的影响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消极情绪在游客拥挤感知对时间置换的影响之间并不起中介作用。同伴情绪传染会恶化游客旅游疲劳状态以及游客消极情绪,且同伴情绪传染能够加剧游客拥挤感知对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但其在游客拥挤感知对旅游疲劳以及时间置换的影响效应之间并未起明显的干扰效应。(5)游客拥挤的管理策略、游客拥挤感知的缓和策略以及游客调适行为的引导策略研析:依托前文研究结论,总结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明确游客拥挤的管理策略,提出游客拥挤感知的缓和策略,分析游客调适行为的引导策略。一是明确游客拥挤的管理策略,从宏观层面提出因时制宜以及因地制宜的游客拥挤管理策略,基于游客旅游的全过程以及政府、景区管理部门以及旅游者等多视角提出游前拥挤预防预备策略,游中拥挤疏导缓解策略,游后拥挤防范提升策略。二是基于政府、景区以及旅游者视角提出游客拥挤感知的缓和策略;三是从政府、景区以及旅游者视角提出游客调适行为的引导策略。围绕“游客拥挤感知对调适行为的作用机理”这一核心问题重点探究游客拥挤情境下调适行为如何产生、游客拥挤感知如何影响调适行为、游客拥挤感知对调适行为的影响过程受何干扰以及如何应对游客拥挤及调适行为等4个研究子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创新与贡献:一方面,在内容、视角以及方法应用等方面存在创新。(1)内容创新:深度挖掘了游客拥挤感知对其调适行为的作用机理,并强调了旅游疲劳以及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为深入理解游客拥挤情境下调适行为生成提供了理论阐释。此外,关注到游客拥挤情境下旅游互动致使的情绪传染现象,突破了游客拥挤研究仅仅关注个体特征干扰的研究边界,完善了游客拥挤以及情绪传染的理论体系与内容框架;(2)视角创新:本研究从案例解析、质性推演、量化验证等多维视角探究游客拥挤情境下调适行为的生成条件、推演游客拥挤感知到调适行为的作用路径,验证游客拥挤到调适行为的作用机理,这是本研究的视角创新;(3)方法应用创新:本研究筛选了36个游客拥挤案例,借助cs QCA分析游客拥挤情境下调适行为生成的条件组态。通过线上以及线下展开拥挤拥挤的研究访谈,利用扎根理论方法推演游客拥挤感知对调适行为的作用机理。通过问卷收集,借助多元统计方法验证了游客拥挤感知对调适行为的作用机理,借助多源数据以及多元方法系统揭示游客拥挤感知对其调适行为的影响过程。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1)理论贡献:本研究发现游客拥挤情境下同伴情绪传染会致使旅游疲劳以及消极情绪,且加剧游客拥挤感知对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由此进一步拓展与丰富情绪传染理论的应用情境。此外,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压力应对理论的框架,将游客拥挤感知的影响效应拓展至游客的状态、情绪以及行为,这是对游客拥挤感知影响研究的理论拓展与阶段延伸。(2)实践价值:本研究依托研究结果明确游客拥挤的管理策略,提出游客拥挤感知的缓和策略,分析游客调适行为的引导策略,对于提高游客体验质量、加强目的地安全管理以及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管理启示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