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山多田少,耕地资源珍贵且稀有,在耕地面积和数量有限的福建丘陵山地区,掌握区域耕地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对进行区域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长泰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地块为单元评价长泰县2009年与2015年的耕地质量,在此基础上,考虑丘陵山地区耕地破碎化特点,引入村级耕地破碎度作为修正系数构建村级耕地质量评价模型,评价各行政村的耕地质量。然后,基于趋势面分析法,以村级耕地质量为空间分析单元探讨长泰县耕地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划分耕地质量提升区与耕地质量下降区。最后,应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引起不同区域耕地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从地力质量、工程质量、空间形态质量3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了 2009年与2015年长泰县各地块的耕地质量,并基于地块质量测算了研究区88个行政村的耕地质量综合分值。从评价结果来看,长泰县耕地质量的整体情况较好。2009年,研究区的村级耕地质量分值主要集中在70~90之间,其中,分值在70-80的行政村占35个,分值在80~90的行政村占33个;2015年,研究区的村级耕地质量分值主要集中在60~80之间,其中,分值在70-80的行政村占37个,分值在60~70的行政村占29个。并对比计算两个时期各行政村的耕地质量分值发现,2009年至2015年期间,长泰县有39个行政村的耕地质量有所提高,有49个行政村的耕地质量有所下降。(2)以各行政村的耕地质量分值为基础,构建了 2009年和2015年长泰县耕地质量趋势面分析模型,绘制了 2009年和2015年的耕地质量趋势面等值图以及耕地质量变化趋势面等值图,对不同时期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上看,两个时期的研究区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一方面,两个时期的耕地质量大体上都表现为“西部高于东部,中部高于南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另一方面,2009年的长泰县耕地质量大体上由西南向东北递减,2015年的长泰县耕地质量大体上由西向东递减。从时间变化上来看,2009年到2015年期间,长泰县东北部地区及西南部地区的耕地质量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东南部地区的耕地质量有较小幅度的提升。(3)依据耕地质量变化趋势面等值图,将长泰县划分为耕地质量降低I区、耕地质量提升Ⅱ区、耕地质量降低Ⅲ区、耕地质量提升Ⅳ区4个耕地质量变化类型区。运用障碍度模型,对不同类型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不同类型区域耕地质量的作用因子有所不同。引起Ⅰ区耕地质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及田间道路通达度;引起Ⅱ区耕地质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灌溉保证率和排水条件;引起Ⅲ区耕地质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是有机质含量和有效土层厚度;引起Ⅳ区耕地质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是有机质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