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媒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科普期刊却始终进步缓慢,成为传媒产业链条上,相当薄弱的一环。然而,在80年代左右,它还一度发展得非常辉煌。由于当时“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社会环境滋养和广大民众求知热情的高涨,各地的科普期刊发行量都比较可观,《科学画报》甚至可以达到一百几十万,是如今的科普期刊完全无法达到的一个数字。然而,随着传媒市场的迅速变化,科普期刊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不管主观上是否愿意,客观上已被迫推向市场、参与竞争已成定局。由于我国科普期刊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市场化经营不论对科普期刊的主管单位还是编辑出版单位来讲,都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这样一种形势下,许多当年盛极一时的科普刊物发行量急转直下,有些甚至已经停刊或是离开了科普领域。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有社会、市场大环境的改变,当然更有科普期刊内部编辑、经营的问题。首先,目前我国科普工作整体式微,缺少支持科普事业发展的大环境,因而,对科普期刊的资金投入也非常有限;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中国读者的科学素养很难得到提高,与高速发展的全球科技水平呈现出强烈的反差,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科技信息的理解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当前的科技水平;同时,在强大的媒体市场冲击下,期刊生存的命脉——读者,也逐渐对科学信息不再感兴趣。另一方面,科普期刊本身,也存在严重的不足:读者定位面临两难的选择,在青少年读者与社会读者间摇摆不定、顾此失彼;市场定位不够科学,存在比较严重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期刊内容的进步跟不上读者阅读欣赏水平的提高,不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再加上发行不畅,营销不对路,导致当代科普期刊整体陷入发展的困境当中。面对内忧外患,许多科普期刊开始积极地探寻可行的出路。目前比较普遍的是两种,一种是通过自身的改版,提高刊物质量;另一种是寻求国际合作。但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后,除《中国国家地理》比较成功外,其他科普期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困境,甚至越陷越深。中国科普期刊的发展正面临一个瓶颈,急需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据此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的发展之路。因此本文以此为立足点,通过对多份科普期刊的分析归纳,并同国外科普期刊及我国80年代科普期刊辉煌时期的横向、纵向比较,同时,参考理论界对科普期刊的研究成果,撰写了这篇论文。文中阐述了当前科普期刊面临的困境,以及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并以《中国国家地理》和《Newton-科学世界》为例,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总结出对科普期刊发展出路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