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研究探讨的是正性情绪词的情绪Stroop效应。情绪Stroop效应的研究是继美国心理学家John R Stroop发现Stroop效应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领域。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对于有情绪障碍的个体而言,当命名用带颜色墨水写成的“情绪词”和“中性词”的颜色时,发现前者的颜色命名时间要长于后者,这种对自己当前关注或者说是与其情绪相关的词作颜色命名判断时,所出现的干扰效应就被称为情绪Stroop效应。在最近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在情绪Stroop效应里存在慢效应,而且慢效应存在于负性刺激里,这种慢效应会作用于出现在负性刺激之后的刺激里,Sharma等人用伪随机的呈现方式证实了慢效应的存在,并发现了情绪Stroop的反转效应。 本实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用了伪随机呈现方式的技术,对中文条件下的情绪Stroop效应进行了研究,并主要对正性刺激进行探讨。实验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重复性的实验,目的是探讨在中文条件下是否会出现情绪Stroop效应;第二部分探讨了在伪随机呈现的条件下,正性词的情绪Stroop效应,并同时探讨负性词的情况,最后对两者进行比较;第三部分探讨的是在情绪启动的情况下,正性词的情绪Stroop效应,目的是比较正性刺激和负性刺激在情绪Stroop效应里的区别,两者是否存在情绪性的差异。 实验的结果发现在中文条件下,同样会出现情绪Stroop的干扰效应,其干扰效应主要出现在负性刺激上;进一步用伪随机呈现的方式时,正性词的干扰现象仍旧不显著,并且发现正性刺激要在情绪驱动的情况下才出现干扰现象,说明正性刺激的情绪性要弱于负性刺激。实验的结果支持了慢效应理论和情绪驱动注意理论。 实验的结果可从两方面来解释,一个方面可从汉字的特性来解释,汉字是一种表意性文字,汉字的最初起源就是一些实物原型的绘画,逐渐发展成现今的文字符号,这种特殊的造字结构更容易驱动人的情绪,从而出现干扰效应;另一方面,可从人类的遗传进化特性来解释负性刺激的情绪性比正性刺激强的原因,这是因为从人类的遗传特性看,人对威胁性刺激具有优先选择注意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