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濒危物种保护和研究是保护生物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与全球野生动物资源濒危和灭绝密切相关,人口增长及伴随而来的大规模经济开发、环境污染和过度利用等直接造成了野生动物适宜栖息地的破坏和消失,从而直接威胁濒危物种的生存。加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计划,进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是动物保护的首要措施。本研究以我国特有的濒危雉类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churicum)为研究对象,借助样线调查、红外自动照相技术等方法,获取褐马鸡分布位点;结合遥感技术和模型算法,按照空间(保护区功能区-自然保护区-东部种群)和时间(过去-现在)的尺度研究了褐马鸡东部种群的分布、适宜栖息地及其空间动态,并从保护区功能区划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保护区尺度上,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用样线法进行野外调查,共获取褐马鸡活动点112处,同时,使用伪不存在点数据,选取海拔、坡度、坡向、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和植被类型作为变量,运用CART、Random Forest、 TreeNet三个机器学习模型对褐马鸡的六种栖息地因子进行重要性排序,结果显示海拔是影响褐马鸡分布的最主要因子,其次是植被类型、距道路和居民点的距离。根据AUC值选择TreeNet模型为最适宜模型,划分褐马鸡的适宜栖息地类型,并计算适宜面积。2.在东部种群尺度上,分别对褐马鸡东部种群的研究区域进行空间动态分析。利用生态位模型,通过对现有褐马鸡生态位的提取,得到现有褐马鸡东部种群的适宜分布区图,结合1995年、2006年和2010年环境因子,推演褐马鸡东部种群的历史分布区。然后对褐马鸡的适宜分布区进行GAP分析,了解其在保护区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褐马鸡东部种群适宜栖息地的面积为248.54 km2,其中小五台山和百花山这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适宜栖息地占总面积的42.4%。百花山保护区内褐马鸡的主要适宜栖息地在保护区北部和南部,小五台山保护区褐马鸡主要分布在保护区东部边界近北京区域。2006年与1995年相比,减少分布区为83.37 km2,约占1995年总适宜分布区的36.9%,新增分布区面积为125.91 km2,占当年分布区总面积的46.8%;2010年与2006年相比,减少分布区约为141.76 km2,占2006年总面积的52.7%,新增分布区面积为121.02 km2,占2010年适宜总面积的48.7%。通过对研究区域内行政边界和适宜分布区的GAP分析,发现在三个时间段内,褐马鸡在北京地区的适宜分布区面积呈增加趋势,在河北地区是减少的。北京地区由1995年的64.68 km2增加到2010年的113.15 km2,河北地区由1995年的161.23 km2下降到2010年的135.41 krn2。东部种群褐马鸡栖息地核心区域面积增加较多,栖息地破碎化程度显著减少。3.在保护区功能区划-保护区尺度上,根据CART、Random Forest、TreeNet、 MaxEnt四种物种分布模型预测的褐马鸡在百花山保护区的分布状况以及东部种群研究区域的适宜分布区,与百花山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和百花山小五台山保护区的数字化地图进行GAP分析。通过保护空缺分析可以得出,在百花山保护区,适宜分布区在核心区的面积为17.15km2,占总适宜分布区的49.91%;在缓冲区的面积为4.56 km2,占总适宜分布区的13.27%;在实验区的面积为12.65 km2,占总适宜分布区的36.82%。百花山保护区还不能有效满足褐马鸡保护需求,本研究根据褐马鸡的分布范围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提出更为科学的功能区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