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以来,随着东北经济失速,东北人口持续加速外流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为解决人口外流带来的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实现东北的全面振兴,经济学和人口学领域的学者们开展了大量定量研究,描述了东北人口外流在区域、城市层次上的时空特征,建立了人口属性、家庭结构、经济结构、社会保障等因素与人口外流现象之间的因果解释链条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然而,大量的同质性、缺乏针对性的定量研究忽视了文化、制度、社会网络因素在流动人口中的作用,割裂了东北人口流出与具体情境之间的关系。跨区域流动东北人的在城市空间内部分布特征及动因,在新的空间中如何开展实践及实践的结果,在新空间的去留这些问题有待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考察。空间理论为在具体情境中考察、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详细梳理了空间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实证研究,借用列斐伏尔的概念工具将空间划分为象征空间、认知空间和物理空间三种子空间实现空间概念的操作化。通过对三种子空间的分别把握实现对东北人当前所在空间的整体性把握,并且考察现在空间中东北人的实践及作为实践结果的社会空间状况。东北人于原在空间形塑的就业身份选择倾向与现在空间的三种子空间认知(对自身倾向的就业选择的容纳能力)进行匹配,决定是否进入、进入何种新空间;通过空间实践投入程度及通过实践形成的社会空间边界状态决定自身在新空间的去留。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始终将东北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动者,并且将其放置于原在空间(东北)和现在空间(LC区)结构中进行思考。LC区的Q市场和S商圈中皆存在一定数量的东北人,两种空间的各子空间、空间实践和社会空间皆存在差异且东北人群体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因此对Q市场和S商圈两种空间东北人进行了分类、分层处理。将LC区东北人划分为2005年之前以下岗工人为主体的第一批和2005年以后以农村流动人口为主体的第二批两类,并对第二批东北人按照经济资本(作为生产经营场所的门脸和市场格子间)进行分层,得出了从高到低为大、中、小型门脸、市场巷子中的格子间、不占有完整生产经营场所(纯粹雇工)五个等级,在每一类、每一层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东北人共计24人及其邻居1人、房东1人、市场管理人员1人,共计27人开展半结构化访谈,同时在格子间或门脸中开展参与式观察获取资料,对获取的经验材料加以整理。在对Q市场和S商圈中的东北人所在空间、空间实践和实践后果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对上述问题做出解答。研究发现,东北人在LC区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在Q市场中优先出场和在生活性服务业中层级分化。早期东北下岗工人文化资本失灵、经济资本在失业和寻求“核心”就业身份追求过程中损耗的背景下,Q市场为提供了外来人口非正规经济就业提供了宽松的制度环境和繁荣的行业发展背景,因此率先在市场非正规经济空间中出场;伴随着随着城乡二元体制的逐步消解,同质的低文化资本占有状况使得东北流动人口朝着文化资本屏蔽效果较低生活性服务业聚集,异质的经济资本使得东北人依据自身的就业身份偏好寻找不同层次的生产经营空间,在两重资本的作用下,东北人进入大、中、小型门脸、市场巷子中的格子间或者成为纯粹雇工。东北人在不同层级的空间的空间实践及空间实践结果(社会空间)会影东北人的未来去向:空间实践投入的经济、时间成本越大,与当地人建立的社会关系越复杂,与当地人社会空间的边界限越模糊,在现在空间中持续存在的可能性就越大,进一步得出了不同空间中东北人流动意愿的排序,流动意愿从低到高分别为:首批LC东北下岗工人流动性、中等门脸老板、大型门脸老板、小型门脸老板、巷子老板、商圈的纯粹雇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