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棕地(Brownfield)第一次出现是在上世纪80年代英国的一篇规划文献中,从此之后,西方各国开始相继使用并关注这个概念。“棕地”这个术语最初的表述是指与未曾开发利用过的天然“绿地”土地定义相对立,并且具有一定污染的土地。除了被废弃的工业用地以外,棕地的类型也包含商业用地、交通设施用地、仓储用地以及市政设施用地等。我国正处在高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对棕地的再开发利用可以为抑制城市扩张和城市用地紧缺提供一条有效的解决办法。然而,到目前为止,棕地这一概念还没有被广泛地运到中国的城市规划与环境工程中,这并不意味着在中国没有潜在的棕地地块。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已有棕地概念的解析,明确棕地的基本特征,再针对中国的国情对棕地概念加以特殊的限定。然后通过对国外棕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针对棕地地块识别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和学习,与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对比,总结出适合于本研究的识别和评价方法。本文的第一个研究目标为:引进并介绍棕地概念。为实现该研究目的,笔者通过对国外文献的阅读和研究,总结出北美和欧洲棕地的不同定义、特征与开发过程,并与中国的土地再利用开发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棕地不同定义的研读,可以将棕地的基本特征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类:1、已经经过开发利用的土地;2、位于城市范围内;3、目前处于荒废的状态;4、需要再开发利用;5、存在或可能引发环境污染问题。本文的第二个研究目的是识别定位潜在的棕地地块。笔者通过对已有的识别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再综合深圳当地的一些特殊条件,得出适合于本研究内容的棕地地块识别方法,这个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步骤:1、定位目标地块的位置;2、反复核查工业分类标准;3、确定环境责任;4、核实交纳赋税拖欠。本文的第三个研究目的,同时也是最核心的研究目的:对棕地地块再开发利用的价值评估。这个过程主要可分为三个步骤:1)可行性分析的影响因素;2)开发后为当地带来的利益;3)当地的特殊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