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传媒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及提升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soton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浪潮席卷着世界每一个国家。随着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推广,媒介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这一切都使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时空感如此淡化。一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性开始对外显现,而作为其最主要的代表——国家形象,开始逐渐被世界各国重视。国家形象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无形资产,也是国家与国家进行交流合作的基础。因此,在当今时代研究国家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成也媒体,败也媒体”,这是当年社会环境看待媒体的一个共识。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工具、一个重要的传播渠道,同时也作为一种舆论工作,在塑造及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日益凸显。由于媒体独有的“拟态环境”及“议程设置”功能,使得国家形象的具有塑造的可能,也具有改善的可能。因此,大众传媒承接着走出国界、通向世界的国际传播使命,在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中的地位和意义不可小觑。本文在前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大众传媒为视域主体,根据学理定义对“国家形象”作了补充定义,找到国家形象四个内涵因素中的核心元素,在通过对大众传媒的能见度分析,将传媒定位于国际传播,探析出大众传媒参与下的国家间的互动实质是有效信息的传播,以此尝试提出大众传媒对国家形象的建构的传播模式,并得出传媒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传播策略。最后在根据前有分析所得出的模式及结论运用到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中,分析出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策略:一是加大对中国六大发展报道力度,以此多方面建立起中国国家形象的侧面形象因素;二是中国传媒要配合国家外交活动,不仅国家要搞外交,媒体也应该搞外交,建起国家形象对外输出的桥梁;三是传媒要善于利用全球媒介事件,加强新闻信息的产品营销,善于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四是传媒在加强自身传播实力的同时应遵循“国家传播三贴近”原则,对传播对象加以分析,因地制宜,达到预定的传播效果。
其他文献
<正> 古人深谙“言不尽意”的困惑——能够言说者,物之粗也;不可言说者,物之精也。实词的表义、辨义的功能自不必说,古人在虚词的运用方面也是十分考究的。俗语说:“之乎也者
汪曾祺的《受戒》是其小说的代表作,该作品给读者描写了一个富有桃源理想的美好世界,其主要构建了一个完美和谐的伊甸园世界,拥有诗意的结构、人情人性美、诗意的风土人情和
历史上,唐宋时期的中国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非常重大的改变。在家具方面,由于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被打破,家具的形制也发生了改变。在婚俗方面,由于唐朝
特朗普税改保持美国税制对创新创业的普遍激励,有利于美国掀起新一轮创新创业潮;大幅增强美国税制对投资美国的吸引力,有利于美国"再工业化"。面对中美贸易争端,我们必须审慎
随着《中国好声音》中的一首《悟空》歌曲的横空出世,引发了大家对京剧与现代流行结合这一类歌曲的演唱兴趣,霎时这首京剧唱腔味道十足的歌曲传遍了城市与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每一
《图画新闻》是清光绪末年出现在上海的时事画报,它不但体现了由于西方石印技术引进而造就中国报业出版业的兴旺,更揭示了中国社会在大变革前夜的骚动和老百姓的文化需要。《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个体存在经历了审美、伦理和宗教三个阶段,完成了从"为自己"到"为他人"再到"为活着"的转变,最后完全进入生命的平和状态,形成自己的活命
为了进一步量化研究企业孵化器孵化能力,对我国企业孵化器发展和研究状况进行了阐述,以孵化功能为基础,界定孵化能力的内涵并初步设计企业孵化器孵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正>国共关系有了新进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方针政策有一个演变的过程。1956年以前,中共对台基本方针主要是武力解决。1955年8月,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开
<正>李蔚超:今天,我想从批评说到您的文学创作。我记得一位作家开玩笑说,经常和您同台开研讨会,您对作品的褒贬态度,需要费一番思量去琢磨。当然,有人会说那是"中国式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