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类型新、储量大、分布广、重稀土含量高,是稀土元素富集的一个重要环境。近年来,由于人类过量开采或者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开发矿区,对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其土壤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稀土元素引起的土壤环境问题己成为必然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学者的关注。因此,本文选取福建省长汀县花岗岩红壤侵蚀流域朱溪流域为研究区,以朱溪流域表层土壤及水稻植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统计分析法,研究土壤稀土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测定水稻土稀土元素的总量及各形态的含量,通过迁移系数揭示稀土元素由土壤向水稻植株各器官的迁移规律,再利用内稳性模型,探究水稻植株各器官对稀土元素的内稳控制力,以评价其潜在健康风险。主要研究成果有:(1)本研究中朱溪流域表层土壤容重在0.93g/cm~1.55g/cm;含水率在8.35%~36.7%。土壤pH在3.74~5.80之间;有机质的平均值为22.18g/kg;全氮的平均值为0.42g/kg;全磷的平均值为0.25g/kg;全钾的平均值为9.56g/kg;速效氮的平均值为79.42g/kg;速效磷的平均值为14.32g/kg;速效钾的平均值为41.08mg/kg。稀土元素总量与粘粒含量负显著相关(P<0.01),稀土元素含量与钾元素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2)本研究中朱溪流域表层土壤稀土元素的平均值为251.34mg/kg。各稀土元素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e>La>Nd>Pr>Sm>Eu>Gd>Tb>Dy>Ho>Er>Tm>Yb>Lu,遵循奥多-哈金斯规则。土壤稀土元素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的趋势,整体上呈带状分布,沿东北-西南方向由四周向中间递减。稀土元素含量最低的地区在朱溪流域的东部,其值在120mg/kg~180mg/kg之间;最高的地区在朱溪流域的西南部,其值在600mg/kg~660mg/kg之间。(3)本研究中土壤稀土元素可交换态的平均值为17.36mg/kg;碳酸盐结合态的平均值为4.34mg/kg;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平均值为15.31mg/kg;有机结合态的平均值为26.79mg/kg;残渣态的平均值为262.67mg/kg。土壤稀土元素各形态表现为:残渣态>有机结合态>可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其中,可交换态与总量之间呈指数函数的关系,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与总量之间呈一元二次线性的关系,残渣态与总量呈一元一次线性的关系。(4)本研究中水稻根、叶及稻谷中稀土元素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52.63mg/kg、5.03mg/kg和0.64mg/kg,呈现出根>叶>稻谷的规律。土壤稀土元素向水稻植株根、叶、稻谷的转移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27~0.68、7.24×10-3~2.69×10-2和9.09×10-4~1.13×10-2,呈现出根>叶>稻谷的规律。(5)本研究中水稻根、叶及稻谷的内稳性指数分别为1.68、0.44和-1.31,呈现出根>叶>稻谷的规律。朱溪流域下游居民稀土元素日均摄入量为5.33μg/kg,未超过居民稀土元素日均摄入的安全剂量(70μg/kg),也未超过人体亚临床损害剂量的临界值(6.0mg/kg~6.7mg/kg),但由于稻谷对稀土元素的内稳控制力很差,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当地居民长期食用也存在一定的潜在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