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按照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在银行业产品多样性、跨期性和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等的约束条件下,构建了银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构架。借助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的三个主体内容,重点研究了银行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形式。在研究内容上拓展了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的内涵,把结构(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绩效(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效率、金融稳定、中小企业融资)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中,在金融系统的大背景下,从多维因素判别银行结构的合意性,为中国银行业结构的制度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银行结构改革的政策建议。在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研究中,文章首先通过银行垄断和寡占的理论模型的构建,分析了银行市场势力的效应和中国国有银行市场势力的特殊表现形式,指出行政性市场势力不仅没有给国有银行带来高利润,反而造成了效率的低下。基于对各国银行业集中度的比较分析,发现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银行业的市场结构都属于寡占型,而且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看,许多国家银行业的集中度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银行业本身的内在属性和新技术革命的外在影响。通过银行业市场壁垒的研究,认为在位银行的声誉、分支网络优势是构成经济性进入壁垒的重要因素,由于存款人的风险厌恶和银行客户对银行服务需求的网络外部性效应,使得进入的银行难于生存,从而导致银行的非竞争性的特征。同时银行还存在着以金融稳定为目标的管制性进入壁垒和以收购或紧急融资为手段的退出壁垒,以此得出的结论是银行业寡头垄断结构的特征是自然形成和制度安排的结果。在银行业市场行为的研究中,通过对银行业价格行为的研究,认为银行存款产品市场和中间产品市场是易发生价格竞争的领域。而且银行存款的价格竞争具有Bertrand竞争行为,在某些场合下,存款产品市场还可能发生囚徒困境式的价格战。即使在存款价格管制的状态下,隐形价格的竞争也表现得十分激烈。在贷款产品市场上,通过与一般标准市场的比较,揭示银行贷款产品市场的价格竞争受阻的原因,并分析了借款人分级的差别利率行为和信贷配给行为。在银行产品差异化行为的研究中,得出了银行产品纵向差异的质量优先和最大横向差异化等原则,据此构造实施银行产品差异化的策略框架。最后,对银行的并购行为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并购行为目标,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并购行为。在银行市场绩效研究中,运用随机边界方法度量了我国17家银行在1998年至2003年期间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通过检验有效结构假说与共谋假说的基本模型,发现市场集中度对银行绩效影响不显著,市场份额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是负的,成本效率对银行绩效影响不显著,说明中国银行业的情况不支持纯共谋假说与有效结构假说。但是将中国银行业的绩效置于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二元空间后发现:银行利润效率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市场份额对利润效率有显著的正效应,非国有独资的产权能增加银行的利润效率。因此从实证研究的情况来看,产权结构单一和国家所有制的垄断是国有银行绩效低下的关键原因,如果中国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基本就位,银行业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趋于完善,中国银行业的情况可能支持效率结构假说。在关于银行业稳定性的研究中,发现竞争对银行的稳定性并没有确定的关系,过度的竞争会引发银行的冒险行为,不利于银行业稳定;适当的竞争有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集中的银行业市场结构能够取得规模经济效应,并且大银行会得到政府的保护,对银行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依据前述研究结果,文章最后从金融系统、配置效率、生产效率、中小企业融资和金融稳定等多维空间中考察银行结构,以综合判断银行结构的合意性。研究发现,无论从哪一角度分析,理论和实证层面都没有找到具有说服力的理由,表明相对分散型的银行市场结构比集中性的结构更有优势。相反,从金融系统的配置规则、效率优势和金融稳定优势等因素判断,集中的银行市场结构可能更为可取,而且在长期中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中国国有银行效率低下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主要是国有产权过于集中、相应的治理结构缺陷等因素所致。因此,大量准入中小银行的政策并不可取,在产权结构改造下保持相对集中才是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合理选择。据此,对中国银行业的结构提出了制度设计的框架:一是高集中度的目标区间定位;二是产权结构改造下的市场集中;三是进入与并购政策的双管齐下;四是产品差异化的市场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