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江南大营始建于咸丰三年三月,由钦差大臣向荣统率在江宁城郊孝陵卫屯兵扎营,至咸丰十年五月被太平军彻底击溃,曾经是太平天国前期最主要的对手。本文以江南大营演变过程为线索,对前后江南大营进行比较。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前后江南大营建立的不同背景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为咸丰三年大营初建时期清廷内部的政治情势,向荣所部清军建立江南大营时遇到的军事与政治压力,大营在咸丰六年被摧垮之后对清廷在政治上造成的冲击,以及和春接篆之后为重建大营进行的筹划及其面对的军政时局。第二部分主要是比较分析了前后江南大营在清朝镇压太平天国战争中的战略位置与及其战略价值。该部分首先分析了上游战场与下游战场之间的战略定位,并此基础之上,详细阐述了江南大营在下游战场所处的战略地位及其在战争进程中的变迁情况。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前后江南大营与当时其他几个主要军政集团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了前后两个时期这方面存在的异同。该部分主要集中考察前后江南大营与上游湘军集团,以及下游江浙官僚集团之间的关系与利益纠葛,是对上一部分中整体战略关系研究的细化和延伸。在阐释前后江南大营与湘军集团的关系时,着重指出其基本相同的特点,但仍不忽略在细节上的变化。阐释前后江南大营与江浙官僚集团的关系时,则突出了其前后两个时期的不同特点。第四部分则主要是从兵员结构、战略战术以及将领个人素质这三个方面来比较并分析前后江南大营的军政素质。在比较兵员结构时,主要是从前后江南大营对待“练勇”的不同态度入手;在对战略战术的比较上,则侧重于前后两个时期江南大营的具体战略方针的差异;在比较将领个人素质时,着重从江南大营的三位核心人物即向荣、和春、张国樑的不同出身、性格以及军事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主要是从前后江南大营两次战败造成的不同后果等方面,进行比对与分析,涉及粮饷军需、军队素质、军事指挥等主观原因以及太平军前后两次作战差异的客观原因等内容。第六部分是余论,主要对江南大营崩溃以后产生的各种政治军事影响进行了简要叙述,并以此指出江南大营研究的重要性。文章阐释了前后江南大营之间的区别以及造成这些区别的原因,揭示出江南大营在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军事、政治等方面表现出的异同,从而有助于对太平天国时期清朝阵营政治、军事情势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