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海涂围垦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是垦区水盐环境管理的关键问题,对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和农田高效可持续利用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选择浙江上虞市海涂围垦区(杭州湾南岸)为研究区,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综合运用RS和GIs技术手段以及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对1991年,2001年和2010年三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对研究区1991-2010年近2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和演变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并探讨其社会的、自然的、经济的和政策方面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分类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居民点、道路或围垦堤、水稻田、旱地、菜地、果园、林地、河流或海湾、沟渠或池塘、养殖场、滩涂和其他未利用地等12类土地利用类型。其中,水稻田、旱地和养殖场是研究区三大土地利用类型。2.根据研究区各地类光谱特性采用决策树和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精度。3.新增围垦区主要向养殖场和水稻田演变;滩涂、果园和其他未利用地主要向养殖场、水稻田和旱地转移;海湾主要向养殖场转移;养殖场、水稻田和旱地之间又存在主要的面积转移关系,且随着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入而成为研究区主要的三大土地利用类型。4.在1991年到2010年期间:除了道路或围垦堤和果园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之外,其余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斑块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2001年至2010年期间,增加数量大幅度提高,而滩涂的斑块数量逐年递减,现已全部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养殖场、水稻田和旱地的破碎化程度加剧,几何形状趋于不规则化,边界趋于复杂,自相似性弱,面积比例趋于均匀,地类内部不存在面积较大的优势斑块,斑块小且分散。研究区整体破碎化程度加剧,斑块形状趋于复杂,但存在养殖场、水稻田和旱地三大优势斑块类型。5.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主要是土壤盐量变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策导向等因素共同驱动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