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不同密度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MSCT征象及与气道关系的研究【目的】探讨恶性纯磨玻璃结节、混杂磨玻璃结节、实性结节MSCT征象的差异,提高肺结节诊断准确率,了解肺恶性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规律。【材料与方法】1、回顾性分析142例恶性孤立性肺结节(pGGN15例,mGGN73例,实性结节54例)的临床资料及MSCT征象,MSCT征象包括结节的形态(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形)、边缘(分叶征、毛刺征、棘状突起)、瘤肺界面(清楚光整、清楚毛糙、模糊)、内部结构(空泡征、空洞、CT支气管征)、临近结构(胸膜凹陷征、胸膜增厚、血管集束征)。采用SPSS18.0软件分别应用R×C列联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分析采用R×C列联表χ2检验的两两比较,将检验水准降低为0.05/3。2、CT支气管征分型及显示:将CT支气管征细分为五型,Ⅰ型:支气管在病灶边缘或病灶内部截断;Ⅱ型:支气管在病灶内扭曲、扩张;Ⅲ型:支气管在病灶内分叉,支气管走行自然;Ⅳ型:支气管在病灶内分叉,支气管走形僵硬;Ⅴ型:支气管在病灶边缘走形。Ⅰ型CT支气管征根据支气管断端形态分为:断端处平直、圆钝、锥形。3、不同大小的孤立性肺结节个性化扫描方案:①直径2~3cm的结节行常规螺旋CT扫描,层厚0.625~1mm薄层重建、靶重建;②直径1~2cm的结节行薄层螺旋CT扫描;③直径小于及等于1cm的结节行靶扫描、分别行标准算法及高分辨率算法重建。【结果】1、男女发病比例(男/女)及结节的部位(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在三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pGGN、mGGN及实性结节的形状、瘤肺界面、临近结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灶的边缘形态(毛刺、棘状突起)及病灶的内部结构(CT支气管征)在不同类型肺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GN、mGGN及实性结节毛刺征出现概率分别为0%(0/15),15.1%(11/73),44.4%(24/54);棘状突起分别为0%(0/15),8.2%(6/73),20.4%(11/54)。3、Ⅰ型和Ⅲ型CT支气管征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GN、mGGN及实性结节Ⅰ型支气管征出现概率分别为4/15(26.7),28/73(38.4),5/54(9.3);Ⅲ型CT支气管征分别为26.7%(4/15),38.4%(28/73),9.3%(5/54)。支气管断端形态在三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对于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病变,随着病灶内实性成分的增多,毛刺征、棘状突起、病灶内支气管截断、走形僵硬呈递增趋势。反应了肺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第二部分产生黏液的肺腺癌影像与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胶样腺癌的CT表现及相关病理学基础,以提高对肺内原发性胶样腺癌的认识。【材料和方法】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肺原发性胶样腺癌纳入研究,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平均56岁(36~74岁)。全部病例均有多层螺旋CT平扫,11例行CT动态增强扫描,9例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分析蛋白指标包括CK7,CK20和TTF-1。【结果】1、CT表现13例病变中,11例单发病灶,2例为两肺多发病变。其中周围型8例;形态:类圆形结节/肿块影9例,不规则形3例,实变影1例。边界:均清楚。分叶征11例。密度:CT平扫囊实性密度7例,实性密度4例,混杂磨玻璃密度2例。增强扫描7例囊实性病灶实性成分无强化1例,轻度强化4例,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2例。4例实性密度病灶无强化2例,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2例。2例呈两肺多发病变均表现为两肺散在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影、斑片影,其中1例伴有右肺下叶的实变影。2、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8例手术大体病理显示切缘分界清楚,内为黄白色物质,形似胶冻。显微镜下见大量的黏液,以细胞外黏液为主,形成黏液湖,肿瘤细胞漂浮于黏液湖中及沿部分肺泡壁生长,肺泡壁膨胀、破坏。9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7例CK7及TTF-1为阳性(77.8%),5例CK20为阳性(55.6%)。【结论】原发性肺胶样腺癌CT表现多样,典型者为周围型的结节或肿块,病灶内多可见囊性成分,增强扫描轻度强化或无强化为主。分叶多见但无毛刺、棘状突起。结合CK7、CK20、TTF-1阳性有助于提示胶样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