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2000年由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K/DOQI顾问委员会重新制定了慢性肾脏病(CKD)定义标准,而作为CKD严重并发症之一的肾性骨病(ROD)在CKD的哪一阶段开始进展现尚无定论。并且许多证据显示,矿物和骨代谢异常与心血管钙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有关。近20年来,由于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CRF患者生存期逐渐延长,ROD发病率越来越高,ROD对CKD患者的影响则愈显突出,成为影响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能否早期诊断ROD并施以积极有效的治疗是防治的关键。由于ROD的诊断需要骨活检,为有创性,具有患者难以接受,重复性差等缺点。故国内外研究均围绕探索非侵入性指标对诊断ROD的意义。目的:探讨与ROD相关的各项血清学指标、骨密度及骨矿盐含量在CKD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以达到能早期诊断ROD的目的。方法:78例患者按照2000年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K/DOQI顾问委员会制定的关于CKD的定义标准确诊,按照Cockcroft-Gault方程计算患者肌酐清除率(Ccr)并分组。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N)、肌酐(Cr)。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骨钙素、降钙素。采用酶学放大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应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骨保护素。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L2-L4、股骨颈、股骨沃德氏三角区、股骨转子骨密度及骨矿盐含量。全部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回归分析采用曲线回归,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患者年龄与OPG(r=0.269,P<0.05)呈正相关,Ccr分别与患者血P(r=-0.491,P<0.001)、iPTH(r=-0.454,P<0.001)、BGP(r=-0.331,P<0.001)、OPG(r=-0.702,P<0.001)呈负相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KD各组间血P(F=10.56,P<0.01)、血iPTH(F=6.608,P<0.01)、血清BGP(F=7.749,P<0.01)、OPG(F=52.192,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组内分析血P、血iPTH、血清BGP、OPG在肾衰竭时较前明显升高。腰椎BMD(F=3.937,P<0.01)、股骨颈BMD(F=4.983,P<0.01)、股骨沃德氏三角BMD(F=11.030,P<0.01)、股骨转子BMD(F=4.381,P<0.01)表明CKD各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其中组间分析股骨沃德氏三角BMD在CKD4期时出现明显减低,而其它部位BMD在肾衰竭时才出现明显减低。患者血P、iPTH、BGP、OPG互为正相关,血P与iPTH(r=0.570,P<0.001)、血P与BGP(r=0.443,P<0.001)、血P与OPG(r=0.506,P<0.001)、iPTH与BOP(r=0.796,P<0.001)、iPTH与OPG(r=0.386,P<0.001)、BGP与OPG(r=0.364,P<0.001)分别呈正相关。而股骨沃德氏三角骨密度与Ccr(r=0.807,P<0.001)呈正相关,并且分别与血P(r=-0.448,P<0.05)、BGP(r=-0.508,P<0.01)、iPTH(r=-0.592,P<0.01)、OPG(r=-0.476,P<0.01)呈负相关。相关分析未显示出降钙素CT与其它血清学指标及各部位骨密度相关性。结论:CKD患者血清OPG浓度随Ccr下降而升高,特别是从4期开始明显升高,CKD4、5期血清OPG浓度分别是CKD1期的2.3倍、2.5倍。而血透超过3个月的患者血清OPG浓度是CKD1期的3.9倍。本研究提示OPG可以作为衡量CKD患者骨代谢异常的血清学标志物之一。血透超过3个月的患者血清OPG水平较初始血透患者明显增高,提示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患者体内血清OPG水平可能会增高。CKD患者血清OPG浓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肌酐清除率倒数(1/Ccr)与血清OPG呈正相关,从CKD患者的Ccr可预测OPG水平。本研究提示CKD患者的股骨沃德氏三角骨密度测定在4期已出现明显减低,并与血清学指标有很好的正相关,较敏感,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CKD患者骨代谢异常;而股骨转子骨密度在CKD5期才表现减低,仅对严重肾衰竭患者骨代谢异常的诊断有一定意义。当CKD患者肾功能进一步下降时,血P、iPTH升高,继而BGP、OPG分泌增多,骨密度下降。因此认为,联合检测CKD患者血清学指标血P、iPTH、BOP、OPG及股骨沃德氏三角骨密度,可以综合评定患者骨质的变化,可作为非侵入性早期诊断ROD的一种方法。本研究并未发现不同肾功能损伤的CKD患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血清CT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