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震害风险防治新技术体系与控制要素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me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液化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同时它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特别是近期大地震中,因液化导致的工程破坏和社会灾害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国际上防震减灾工作中的“毒瘤”,也成为了可能危害人类安全的极端危险源。我国属于液化震害高风险国家,开展液化震害风险防治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对于国家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工程上采用的液化防治技术体系形成于20世纪60-80年代,并在许多具体技术方法研究上取得了很大进展。时至今日,以风险、性态和韧性的思想理念作为原则和指导的抗震设计已经成为地震灾害防御的发展趋势,因此也对液化震害防治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以新的思想理念发展和更新既有液化震害风险防治技术体系为首要工作,同时针对技术体系控制要素及其短板问题开展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根据液化震害风险防治技术发展的客观需求,以地震工程学、管理学、系统工程学、技术学等学科理论方法及最新进展为基础,研究建立新的液化震害风险防治技术体系,并针对技术体系中的液化设防标准、液化防治投资标准以及液化风险评价这三大控制要素开展研究,发现并弥补其中的短板问题,力图为液化震害风险防治技术研究发展和应用提供科学指导与技术支持。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建立液化震害风险防治新技术体系是以风险、性态和韧性思想理念指导下开展液化震害风险防治研究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系统研究,概括了液化震害在致灾对象的广泛性、致灾后果的严重性、致灾效应的级联性、致灾机理的特殊性和防治技术的复杂性等方面的显著特点,补充完善了技术体系的构建原则,指出了我国既有液化防治技术体系的现存问题,融合商业领域先进的风险管理体系、既有工程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地震工程性态设计技术体系的优点,综合考虑目标的社会性、功能的整体性、构成的层次性、要素的连锁性、技术的完备性和先进性,提出了液化震害风险防治的目标和内涵,建立了风险、性态和韧性三合一的液化震害风险防治新技术体系框架和技术流程,为指导、控制和协调液化震害风险防治技术的研究发展提供了纲领和路线。2.液化设防标准是新技术体系中第一个控制要素,作为防治目标组成要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由于以往对不同水平地震动下液化震害差异性缺乏认识,导致我国既有工程建设中液化设防缺少统一标准并且容易出现混乱。本文运用新建立的技术体系,系统对比了我国工程领域抗震设防总体要求和液化设防实施标准,发现了我国广泛应用的建筑、构筑、公路、铁路、水运、电力等六大工程领域的液化设防标准与总体抗震设防要求严重不符的突出问题,进而通过不同设防水准下液化震害风险差异性的理论研究及震害调查分析,论证了问题的客观性,指出将大震峰值加速度作为场地液化设防值是我国主体工程领域抗震规范中亟待改进的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以设防整体要求和液化风险为控制指标,本文提出了典型工程液化设防新标准,弥补了既有抗震设防标准的短板。3.液化防治投资标准是新技术体系中第二个控制要素,作为防治目标的另一组成要素也十分重要,但以往的尚少研究,导致抗液化技术方法的研究发展带有主观性和盲目性。本文通过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调查,分析得到了我国专业群体震害风险防治投资可接受能力的基本认识,提出了地震风险区、建筑抗震类别、设防目标对抗震投资决策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以专业群体形成的共识及液化概率等级为控制指标,本文提出了典型建筑工程液化设防投资推荐标准,弥补了既有抗震设防标准的短板。调查分析表明,对不同地震风险区内重点设防类和标准设防类建筑,不同身份的专业人员选定的抗震投资比具有一致性;对同一设防目标下的不同抗震类别建筑,权威群体选定的抗震投资比具有规律性;对按不同设防标准设计的同类型建筑,权威群体选定的抗震投资比有一定变化但很不显著,相关研究有待深入。这些结果,可为液化震害风险防治技术方法的研究发展提供指导。4.液化风险评价是新体系中的第三个控制要素,作为风险概念下的基本要素,与上述两个标准的制定密切相关,同时它决定着新体系的可执行性,也是新体系技术主体中所有技术方法的控制因素。本文剖析了既有液化概率评价方法及不足,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论,建立了基于单变量的概率评价新模型,运用新模型提出了砂土液化概率计算新方法与新公式,并通过了大量地震实测数据的对比检验。本文提出的新方法,将较为成熟的土层液化判定的确定性方法与概率求解的经典数学方法相结合,克服了既有方法在较深土层不合理的缺点,使液化概率的合理评价区间从以往的地下10m以内扩展到地下30m以内,为本文建立的新技术体系的高质量运行提供了保障,也为我国包括大量深基础和地下设施的工程建设中液化灾害风险评价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近年来,大容量飞轮储能系统在辅助电网调频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加,宽转速范围下的大容量储能飞轮转子在充放电过程中要反复跨越临界转速,振动问题十分突出,直接影响飞轮储能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增加了飞轮储能系统发生故障的风险。为了实现飞轮储能系统的动特性优化设计和振动控制,满足当前工程实际中的迫切需求,开展飞轮储能系统的动力学精确建模和故障下的飞轮转子系统振动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大容量飞轮储能系统采用多种轴
学位
铁沟是高炉炉前的重要设施,是液态渣与铁水分离并使铁水通往炼钢工序的重要渠道,其工作衬的质量和使用性能决定着高炉出铁能否连续进行。受出铁沟尺寸、形状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铁沟内衬所用的Al2O3-SiC-C系浇注料的结合体系不尽相同。然结合体系不仅决定着Al2O3-SiC-C系浇注料的施工性能和力学强度,且影响着加热烘烤过程及高温使用状态下被结合材料的界面状态、显微结构与使用性能。而铁沟浇注料在施
学位
在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内部出现早期故障或新故障形成过程中,绝缘材料会因分解而产生小分子特征气体,新生成的小分子气体将不断溶解在油中。而乙炔是众多特征气体中最常用于变压器运行状态评价的关键特征气体之一。因此,油中溶解乙炔检测是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状态评估的重要方法。光学传感因具有绝缘性能好、抗电磁干扰能力强、检测性能优异等优势,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所在。但现有变压器油中溶解乙炔光学检测技术仍存在气室体积较大且结
学位
BIM技术是提升桥梁工程建设质量、桥梁结构性、承载力、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能利用自身可视性、模拟性、协调性的特点,为工程管理、技术交底、成本控制等重要施工环节赋能。基于此以河北省唐山市某桥梁工程为例,采用Revit建模软件及Dynamo建模插件对BIM技术支持下桥梁工程的参数化智能建模技术进行分析,并对上部变截面箱梁的参数化建模和下部构件的参数化建模进行技术分析,最终展示全桥BIM模型。
期刊
基于电力电子变流器的双馈风电并网系统具有多时间尺度特征,受扰后与同步机和串补输送线路产生多形态交互,易激发从机电暂态到电磁暂态多时间尺度的宽频振荡问题,可能导致大规模风机脱网,严重威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如何构建有效的宽频振荡稳定分析方法及主动阻尼技术,提升双馈风电并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从物理本质出发,以能量流刻画宽频振荡的动态发展过程,构建基于动态能量的宽频
学位
火焰作为燃烧剧烈化学反应的中心区域,含有燃烧稳定性、热效率及污染物排放等重要信息。对火焰特征参数的测量是揭示燃烧现象本质和规律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工业燃烧系统的优化设计与运行提供重要依据。现有的检测技术大多是利用火焰的热学、声学和光学特性来获取火焰的定量或定性信息,而利用火焰的电学特性进行火焰特征参数测量的研究较少。为了更为深入、细致、全面地研究燃烧现象,并为已有燃烧诊断系统提供新的互补性信息,有
学位
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电化学储能、信息电子等多领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以及锂离子电池应用场景的多样化,使锂离子电池工作性能、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锂离子电池的工作过程是复杂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与热质输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受外界环境的密切影响。本文以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热耦合特性为对象,围绕电池的寿命衰减,模组热管理以及热失控的传播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首先,采用实验方法测
学位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装机规模连年增长。以光伏为核心产业向外辐射的其他清洁能源行业,也在能源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由于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特征以及受能源市场变化、光伏资源分布有限、风险因素较多等原因影响,光伏发电面临严重的弃光限电问题,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阻碍光伏产业的绿色发展。因此,解决弃光限电问题和提升资源利用率对促进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随着能源互联网储能技术
学位
随着微纳加工技术的高速发展,微纳撞击液滴不仅引发了传统技术的重大变革,同时推动了能源、航空航天、相变储能、强化传热、医疗保健等诸多领域高新技术的孵化。然而,由于尺度效应的作用,纳米液滴撞击固体表面的动力学特性不同于宏观尺度液滴。目前,有关纳米液滴撞击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得到全面的规律,更没有建立纳米液滴撞击相图。本文研究了纳米液滴撞击固体表面动力学特性,揭示了纳米撞击液滴的尺度效应和能量转换机
学位
随着区域电网联络运行,扰动后电网动态特性的演化规律日趋复杂,扰动传播引起频率的波动范围大,且呈现出复杂的时空分布特性,系统频率稳定问题突出,导致基于本地量测的频率稳定控制存在局限。广域测量系统(Wide Area Measurement System,WAMS)以同步性和快速性,为电力系统频率稳定协同控制提供了实时的数据基础。针对互联电网中频率动态时空分布特性明显、频率协同控制困难的问题,论文以W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