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皮瓣修复是骨与肌腱外露的手部创面的主要修复方法。其取材较繁琐,取材部位要适应受区的需要,操作技术上要求较高。在遇到比较复杂的外伤时,考虑到后期还要进一步处理骨关节及神经肌腱的修复问题,会尽量减少手术次数,缓解患者痛苦。腹部带蒂皮瓣是简单、安全的传统皮瓣之一,适用于皮肤脱套伤和前臂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目前仍为临床常用皮瓣,符合“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的组织移植原则,患者亦易于接受。但其需要二期手术断蒂,且移植皮瓣较臃肿。手指的皮肤缺损可考虑用邻近的掌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带蒂筋膜皮瓣)修复,术后皮瓣外观良好,皮瓣质地弹性较正常,有一定浅感觉恢复。其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供,切取容易一期完成;缺点是指背侧供皮区感觉有一定的丧失。游离皮瓣呈完全游离状态,移植后在新的部位用吻合血管神经的方法,使之恢复血供感觉,使移植物存活。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是游离穿支皮瓣。其外形良好,受区感觉运动功能佳,但手术对术者要求较高,需具备熟练的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和良好团队合作,且有一定的失败率。目的:比较带蒂筋膜皮瓣、腹部皮瓣和游离皮瓣的临床疗效,对临床皮瓣选用提供参考。方法:病例选取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就诊的28例手外伤患者分为三组:带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以下称带蒂筋膜皮瓣)10例(男9例,女1例,平均年龄33.2岁,最小4岁,最大48岁),均为手指指腹软组织缺损;腹部皮瓣8例(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39.4岁,最小24岁,最大63岁),一例上肢皮肤软组织脱套伤,一例四指软组织缺损,为腹部瓦合皮瓣修复,余为手掌(手背)软组织缺损;游离皮瓣10例(男9例,女1例,平均年龄32.3岁,最小21岁,最大37岁),8例手指软组织缺损,2例手掌(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中8例侧方瓣,一例足背皮瓣,一例股前外侧皮瓣。手部创面主要位于手指的指腹和手掌的掌背侧,部分涉及前臂的掌背侧。所有病例均为亚急诊手术,随访时间为7-52个月,平均34.5个月。术后皮瓣均成活,且定期保持联系。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和临床资料,整体功能评价采用DASH(disability of the arm,shoulder andhand)调查表格(见附表1)进行随访,对皮瓣损伤部位、触觉、压觉(Semmes-Weinstein单丝法)(见附表2)、动静态两点分辨觉(m2PD、s2PD)、温度觉、臃肿程度以及供区瘢痕挛缩程度一并进行记录收集。回顾性分析2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手术图片。DASH分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臃肿程度、供区瘢痕挛缩程度、两点分辨觉、触觉、压觉和温度觉的结果为等级资料,数据采用RIDIT分析法,由SPSS19.0统计软件计算出结果。结果:(1)DASH分数:腹部皮瓣最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2)臃肿程度:腹部皮瓣最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3)压觉:腹部皮瓣最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其余各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游离皮瓣的两点分辨觉,触觉和温度觉指标最高,臃肿程度高于筋膜皮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一般资料比较,三组间病例年龄和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腹部皮瓣对患者整体功能和压觉的影响显著,对于手部外形和精细功能要求高的患者不宜选择;(2)腹部皮瓣臃肿程度显著,适用于大面积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及皮肤脱套伤的病人;(3)游离皮瓣感觉功能最佳,臃肿程度居中,适用于精细功能要求高的病人;(4)带蒂筋膜皮瓣外形最佳,感觉功能居中,适用于精细功能要求一般,外形要求高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