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所以导致中学物理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这恰好是中学生欠缺的。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而在一轮复习之前课程的学习侧重于基础内容的理解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知识的串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缺乏,更别谈对于新问题的处理方法。因此,就需要进行一次系统的复习,来形成基本的知识体系和掌握解决基本问题的方法。本篇论文主要根据个人教学经验,教研和备课组活动,外出交流学习,高考题和模拟题的分析。根据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做题型分类,以该主要知识点为核心将所涉及知识点尽量的大串联;(比如电场能的应用中,以电场力做功为核心,它串联功率找功的正负;它等于电势能的减小来判断电势能的变化;它除以电荷量等于电势差可得电场力做功的习惯算法,电势差再联系电势;它应用在动能定理可确定速度大小。)对比知识点的共同点和分别点,依照区别点总结特性规律,由共同点总结共性规律;通过一题多变和同题异构,对比异同总结实际应用规律;突出条件的延续分析后找到恰当的入手点,重点突出同类对比,让学生学会分析和总结适合自己的经验。通过限时训练和考试的数据分析,这样的复习会使平均分有点提高,但并不是很大。通过对学生的讲题和对题目处理上的提问,发现在物理思路上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对于高分段的学生的效果几乎没有,可能这部分学生本身的思路比较好,他们更多需要的是练习而非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