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金融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立场和公开市场操作的反应一直为政策制定者、市场参与者和学术研究者所关注。货币政策对于金融市场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其背后的影响机制又是如何,央行如何通过金融市场的反应来衡量其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这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仍亟待解答。根据市场有效理论,现有的市场价格已经充分体现了已知的所有影响因素的状况,只有未被市场预期的新信息才能够对市场造成冲击。因此,在利率调整对于股市的影响方面,国外学者开始纷纷引入预期因素,利用远期期货利率和调整统计问卷等方式对央行利率调整进行分解,以考察央行利率调整的未预期成分对于市场的影响。然而,受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等客观因素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始终未涉及对利率调整预期成分的分解。本文尝试通过两种方法对央行利率调整的预期成分进行分离:一种是利用同业拆借利率构建虚拟的1月期远期期货利率,进而根据利率调整日前后的1月期远期期货利率变动来衡量市场对央行利率调整的未预期成分;另外一种是将二个月期的同业拆借利率在央行利率调整日之前一天与上一次利率调整日之后一天的差额作为市场参与者对央行利率目标调整的预期部分,进而通过实际利率调整扣减预期部分得到利率调整的未预期成分。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使用虚拟1月期远期期货利率的分解效果明显好于使用2个月期同业拆借利率。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央行的利率调整对于股市调整日当天的收益率和波动性均无显著影响,但是其未预期成分对我国股票市场收益率却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即未预期的央行利率上调(下调),将导致股票市场收益率相应地下降(上升)。这一结论既符合传统金融学理论,也同此前国外学者的研究一致。我们还发现在不同时间阶段的股票市场对央行利率调整具有明显不同的反应,即未预期的利率调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2007年之后的这段时间,而在此之前并未显著的对应关系。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2007年之后的我国股票市场比此前更为成熟,货币政策传导功能有所提高。此外,我们还考察了正向的利率调整(利空)和负向的利率调整(利好)对于股票市场收益率的不对称影响。我们发现,只有正向的未预期利率调整成分影响了股票市场收益率和波动性。正向未预期利率调整(利空信息)导致将调整日当天和之后第一个交易日收益率下跌,并造成调整日后第二个交易日的市场波动性大幅增加,且其影响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而负向未预期利率调整(利好信息)无论是对股票市场收益率,还是波动性均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论,本文相应地提出加快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在政策决策中更加注重市场预期因素、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政策建议,以增强金融市场对于央行基准利率的反应灵敏度,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