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冠状面失平衡的数字化影像学评价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j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与评价脊柱侧弯程度常用的Cobb法比较,探讨一种测最脊柱侧弯的新方法,即中轴线距离法(简称中线法)的可靠性和重复性,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脊柱侧弯患者65例,其中男17例,女48例,平均年龄17.4±4.5岁。65例包括特发性、先天性以及其它疾病引起的不同侧弯类型,包括不同的King分型,以及包括脊柱平衡和失平衡患者。所有患者均拍摄包括骨盆在内的脊柱全长片。   2.成像设备和方法   摄脊柱片时,患者统一采用标准站立位。将2~3个的影像板(IP)置于摄片架内,采用前后位1次性曝光。摄片完成后,IP经扫描后得到2~3帧图像,再通过全脊柱软件把图像拼接成包括骨盆在内的脊柱全长片。成像设备主要包括Siemens摄片机、CR、全下肢和全脊柱软件及摄片架、RIS、以及PACS等。   3.脊柱侧弯的测量   在65例脊柱侧弯患者前后位脊柱全长片上,选择每个病例的主弯进行测量。由6位不同年资的医师,在PACS工作站上分别独立运用Cobb法、中线法进行独立测量,并问隔3周后,每位测量者再重复运用这2种方法重复测量1次。两种测量方法:①Cobb法:在前后位脊柱全长片上确定主弯的上端椎体和下端椎体,沿确定的上端椎体上缘和下端椎体的下缘终板各画1条平行线,这2条线相交角即表示侧弯程度的角,即Cobb角(图1)。②中线法:将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与C7椎体中心点连线为躯体中轴线,以此线为测量的基准线,通过测量受累椎体中心偏离该线的距离,即可来衡量患者脊柱的侧弯程度。本研究仪测量主弯顶椎的偏移距离(图3)。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汁软件,对每位医师前后2次的测量结果进行自身比较,同时,对不同医师间的测量结果也进行比较。均采用两组均数配对比较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对ADLT测量值与之对应的Cobb值进性pearson相关分析,以r=0~0.25为无明显相关性,0.25~0.49相关性低,0.50~0.69中度相关,0.70~0.89相关性好,0.90~1.00相关性佳。   结果::   1.6位医师自身重复测量结果比较   Cobb法和中线法测量产生的最小差值均是0,最大差值分别是26.00°和20.00mm,平均差值分别是5.14°±0.69°和(2.55±0.38)mm。采用Cobb法测量时,除2位主治医师及1位高年资住院医师重复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3位医师测量结果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采用中线法测量时,6位医师重复测量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见表1、3)。   2.6位医师相互间比较   Cobb法和中线法平均差值分别是6.54°±1.35°和(3.58±0.93)mm。采用Cobb法测量时,相同年资医师间和不同年资医师间的测量结果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而采用中线测量法,除1位低年资住院医师与主治医师,及高年资住院医师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医师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差异与测量者经验无直接相关。ADLT与Cobb存在密切正相关性(r=0.731)(见表2、3)。   3.Cobb法与中线法之间相关性分析Cobb法和中线法测量结果间相关系数(r)是0.73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按King分型,双弯和单弯的患者Cobb法与中线法相关系数分别是0.708和0.780,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脊柱平衡组,两种测量方法之间r=0.738,失衡组r=0.561,两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结论::   与Cobb法相比,中线法具有测量点明确、操作方便、测量结果误差小、重复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试用和推广。   第二部分   躯干中轴线在脊柱冠状面失平衡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躯干中轴线(TAL)在脊柱侧弯和倾斜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6月到8月问42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a)通过测量侧弯顶椎偏离TAL的距离来评价侧弯程度。(b)通过测量TAL与重垂线的夹角来评价躯干倾斜,以倾斜角0~1°为正常,大于1°为失平衡。   2.成像设备和方法同第一部分。   3.测量设计   (1)脊椎侧弯正常人每个脊椎的中心均应位于TAL上,而成一直线,如椎体中心偏离TAL则提示脊柱侧弯,我们通过测量椎体中心偏离TAL的距离来评价脊柱侧弯严重程度,称之中轴线距离测量法(简称:中线法)(图3)。   (2)躯干倾斜在前后位X线脊柱全长片上,正常人TAL应与C7椎体棘突悬挂的重垂线重合,躯干倾斜后此两线在冠状面上即形成一夹角,我们称之倾斜角(或躯干失衡角),并把0~1°视为正常范围,等于或大于1°者即诊断躯干倾斜(图8)。   结果::   42例脊柱侧弯患者按PUMC(协和)分型,Ⅰ型23例,Ⅱ型16例,Ⅲ型4例;主弯位于胸段者22例,胸腰段者5例,腰段者15例。Cobb法测量最大侧弯58°,最小14°,平均25.51°±6.44°。24例躯干失平衡者(57.1%),失衡角度1.41°~9.52°,平均3.77°±1.52°。20例肩部失平衡者(47.6%),火衡角度1.20°~4.62°,平均2.17°±0.87°,且均为躯干失平衡者。以骨盆为参照,躯干左侧倾斜18例(75%),右侧倾斜6例(25%)。   结论::   在脊柱全长片上,根据TAL对冠状面上的躯干倾斜和脊柱侧弯进行诊断和评价市可行的,也有助于侧弯分型,以及顶椎、端椎和稳定椎的确定等,所以该办法值得研究和临床试用。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和目的:  骨骼肌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对运动和饮食等可产生相应的适应性改变。研究认为运动训练可引起肌肉的肥大或者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化。骨骼肌质量大小不仅与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