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人口大规模“候鸟式”的流动,农村宅基地在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因宅基地使用监管不到位导致农村“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等现象普遍;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导致“人走房空”,宅基地大量闲置、废弃,农村土地资源低效利用现象十分严重,对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危害。因此,加快宅基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闲置资源,鼓励和引导农户积极退出闲置宅基地十分迫切。农户作为宅基地占有、使用的权利主体,他们的行为与意愿对于宅基地退出工作的顺利推进有着根本的影响。现有研究都是对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或者行为单方面的研究,忽视了两者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实际观察中也发现,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的行为与意愿之间存在差异:一些农户虽有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却没有实际退出行为,而一些本没有退出意愿的农户则“被上楼”、“被退出”,农民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满意度普遍较低。这种现象的存在显然不利于宅基地退出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围绕以上问题,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尝试探讨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行为与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两者产生差异的原因。首先,对农村宅基地功能演变与退出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宅基地承载的四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生产功能、资产功能和伦理功能;梳理出宅基地功能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生产要素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伦理功能逐渐减弱,而宅基地的资产功能愈发凸显;归纳了宅基地退出实践中的经验借鉴和面临的困境:经验主要有确权、尊重农户意愿、采用市场化手段和实行四级联动管理体系。面临的困境有农户参与程度较低、过度依赖行政推动、补偿不合理以及退出后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堪忧等问题。其次,梳理了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行为与意愿的形成机理。结合退出宅基地的成本与收益和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农户退出宅基地行为与意愿决策分析框架:一方面,不同分化程度的农户由于职业、收入等阶层构成特征的不同,他们对宅基地的功能价值认知和依赖程度不同、对退出宅基地的成本与收益考量不同。另一方面,农户分化还会通过计划行为理论的三个前置因素作用于农户,从而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的行为与意愿决策;同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控制三方面因素对于宅基地退出行为和宅基地退出意愿两者的影响程度或侧重点有所区别,三个前置因素本身也会导致行为主体行为与意愿的差异。再次,对江苏省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行为与意愿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构建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行为和意愿模型、意愿修正和行为修正模型,验证了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行为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并不等同于其退出行为。行为态度和知觉控制对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和意愿均有显著影响,但主观规范仅对退出行为产生影响;农户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和发生退出行为,既受到农户分化特征的影响,还会遵从自己内心的主观判断、考虑个人禀赋条件以及受到外界群体规范效用的影响。另外,探讨了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行为与意愿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农户分化、主观规范、部分知觉控制类变量是造成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行为与意愿差异的原因;农户意愿向行为转换的过程中,会弱化邻居的行为态度,强化村干部的组织号召作用,并且会重点考虑自身的职业特点而忽视其经济条件。最后,基于以上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从提升退出宅基地对农户的吸引力、注重对农户的引导、提高宅基地退出工作的效率和降低农户对于宅基地的依赖四个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即通过加强置换小区建设,充分考虑农村生活习惯;规范村干部角色定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制定详细实施方案,简化退出流程;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拓展多渠道非农就业服务等方面促进有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农户实际发生退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