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城疫(ND)和禽流感(AI)分别是由新城疫病毒(NDV)、禽流感病毒(AIV)引起的禽类急性、高度接触性和致死性的传染病,对我国乃至世界养禽业的危害极其严重。2009年新泰市某肉食鸡场饲养的20 000只肉仔鸡,自21日龄新城疫免疫后3天,各栋鸡群先后出现呼吸道症状,肿眼流泪,排石灰样水样稀粪,不断出现病死鸡,高峰期每天死亡率高达1%左右,持续7~10天,至42日龄出栏,发病期间共计死亡病鸡4 000多只。为了解该发病鸡群的流行病学情况,定期采集28日龄,35日龄,42日龄鸡群的血清和病死鸡病料,通过血凝抑制(HI)实验检测新城疫、禽流感(H5,H9)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同时对患病死鸡进行剖检、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HA、RT-PCR、间接免疫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基因克隆测序等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对病毒效价较高的三株NDVTS1,TS2,TS3进行基因克隆,测序分析。结果显示:NDV和H9亚型AIV混感的比例较高,高达40%,新城疫、流感抗体体效价随着发病日龄,呈升高趋势,且超过正常免疫水平及离散度较大,疑似几种野毒感染的几率较大。剖检病鸡可见,鸡十二指肠末端、空肠卵黄遗迹后、回肠起始部及盲肠扁桃体淋巴组织集中处黏膜肿胀、充血、出血。后期发病鸡有的胰腺见灰白色坏死灶,有的边缘出血,心脏、肝脏、肾脏、肺脏、气管、十二指肠、脑膜、脾脏、腺胃乳头等多器官组织广泛出血;非化脓性脑炎;坏死性心肌炎、肝炎、胰腺炎、皮炎等;卵黄性或纤维素性腹膜炎,输卵管炎、子宫炎等。组织学检查,多数组织器官发生出血、变性、坏死,坏死灶内炎性细胞浸润,脑血管充血,轻度病毒性脑炎病变。通过IFA病原检测发现,新城疫和H9流感病毒混感的比例占40%,只感染新城疫的占12%,感染H9禽流感的占15%。对分离到效价较高的3个NDV分离株进行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3个NDV分离毒株均可判定为强毒株,并且依据MDT指数还可以进一步分为速发型毒株(TS1和TS2,MDT<60)和中发型毒株(TS3,MDT>60)两类。通过PCR扩增出TS1、TS2、TS3三株病毒的F基因,进行连接、转化、克隆测序,并进行遗传学分析,与F48E9、Goose ZJ1、Ch983代表株的遗传差异于3%,而与LaSota、swine SP13、semi-muscovy duck FM1代表株的遗传差异均高于17.8%;在计算机软件绘制的遗传发生树上,TS1、TS2、TS3与F48E9、Goose ZJ1、Ch983一起处于同一分支内,而TS2、TS3又处于同一分支。调查表明,该鸡群发生了新城疫和低致病性禽流感的混感,发病鸡群新城疫及低致病性禽流感抗体水平会显著升高,应该综合防治混感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