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采用测定外周血中血管活性物质及偏头痛残疾程度调查问卷(MIDAS评分)的方法评价经导管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2)通过MIDAS评分与各生化指标变化的相关性,找出能够反映偏头痛严重程度的血管活性物质。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行右心声学造影证实存在右向左分流(RLS 2~3级),拟行PFO封堵术的偏头痛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女性13人,男性12人,年龄35-46岁(平均年龄40±5.8岁),先兆偏头痛10人,无先兆偏头痛15人,合并腔隙性脑梗死者3人。所有入选的病人均行经导管PFO介入封堵术。术前测定外周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的含量,并行偏头痛残疾程度调查问卷(MIDAS评分)评估偏头痛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术后24小时再次测定上述四种物质在外周血中的含量;术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外周血中上述四种物质的含量,并行MIDAS评分,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及右心声学造影检查观察封堵效果。结果:1)25例患者,1例手术未成功(成功率96%)。24例手术成功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复查右心声学造影均阴性,复查心脏彩超检查未见封堵器移位、脱落,对主动脉瓣膜及上腔静脉均无影响。除1人术后出现房颤外,其余病人术后均无感染、血肿,脑梗死、脑出血,股动静脉瘘,房间隔穿孔、心包填塞等并发症。2)24例手术成功患者,偏头痛症状均不同程度好转或消失。偏头痛残疾程度调查问卷(MIDAS评分)显示,术后1个评分(9.50±6.63),较介入治疗前(22.18±3.36)明显下降,说明偏头痛对病人日常生活的影响显著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论是先兆偏头痛还是无先兆偏头痛,MIDA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且先兆性偏头痛较无先兆性偏头痛MIDAS评分下降幅度大,症状改善更显著。3)24例手术成功患者,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24小时及术后1个月,外周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5-羟色胺、一氧化氮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24小时与术后1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PFO介入封堵术治疗成功率高,且安全性好。(2)PFO介入封堵术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3)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5-羟色胺、一氧化氮是评价偏头痛的有效标准。由此,支持了卵圆孔未闭导致偏头痛的静脉因子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