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化利用瘠性煤矸石制备陶粒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tju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煤炭产量的迅猛增长,煤矸石的排放量也日益增多,煤矸石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对矿区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而且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利用煤矸石烧制陶粒作为骨料配制轻集料混凝土能有效的减少煤矸石堆存量,提高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还能大量减少土建工程对天然集料的消耗,对实现煤矸石大宗资源化利用和绿色建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高层建筑、新型住宅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建造,骨料向轻质、高强的方向发展,煤矸石陶粒混凝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瘠性煤矸石约占煤矸石堆存总量的60%,此类煤矸石含硅量高、可塑性低,主要用于填筑铁路、公路路基及回填矿山采空区等低附加值利用,如何实现瘠性煤矸石的高附加值利用,是煤矸石大宗资源化利用的难点。
  本文以瘠性煤矸石为主要原料,通过TG-DSC综合热分析、XRD衍射分析等手段对其理化特性及热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瘠性煤矸石、页岩和粉煤灰作为陶粒原料的可行性;针对瘠性煤矸石可塑性低的特点,研究原料细度、矿物成分、粘结剂掺量及陈化时间和温度等对原料可塑性的影响,结合增塑机理,优化原料配比,使原料塑性指数、生料球耐跌落次数均达到陶粒制备要求。
  依据陶粒焙烧机理,对煤矸石化学组分在陶粒烧胀过程中发生的物化反应及其作用进行分析,确定煤矸石、页岩和粉煤灰作为烧胀型陶粒原料的配比范围;应用TG-DTG-DSC综合热分析,结合不同升温速率,对瘠性煤矸石陶粒烧制过程热动力学进行研究,确定其动力学“三因子”-活化能E、频率因子A和机理函数,并对经过高温焙烧的瘠性煤矸石进行碱溶出试验,评测其高温焙烧阶段的活性,为煤矸石陶粒焙烧制度及其混凝土的配制提供依据。
  通过试验优化原料配比,确定煤矸石、页岩和粉煤灰的最佳掺量,以陶粒的堆积密度、筒压强度和吸水率为指标,在保证陶粒品质的基础上,确定最大化利用瘠性煤矸石的原料配比;以预热温度、预热时间、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四个因素为基础进行焙烧方案优化,确定烧制陶粒的最佳焙烧工艺,使烧制的陶粒质量达到700级高强轻集料的要求,指导华龙科建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了年产5万m3的煤矸石陶粒生产线。
  利用该生产线生产的瘠性煤矸石陶粒替代普通砂石作为粗骨料,配制适用于承重构筑物、强度等级为LC30的轻集料混凝土。采用SEM、MIP、显微硬度计等测试方法,研究其界面过渡区的微观形貌、孔结构特征及显微硬度变化,获得瘠性煤矸石陶粒-水泥石界面过渡区特征,构建瘠性煤矸石陶粒混凝土界面结构模型,以便改善其宏观性能。
  以瘠性煤矸石陶粒取代碎石作为粗骨料,生产线副产品煤矸石陶砂取代中砂作为细骨料,粉煤灰替代部分水泥,配制瘠性煤矸石陶粒混合骨料混凝土,研究陶粒、陶砂和粉煤灰掺量对瘠性煤矸石陶粒混合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规律,优化配比使其能够达到工程应用的要求,指导华龙科建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了示范办公楼,为煤矸石陶粒混凝土在绿色建筑中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该文利用氯化钡法测定了二氧化碳含量,碘量法测定了硫化氢含量,并根据实验工作,提出用返滴定测定硫化氢含量的方法.采用失重法、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碳钢在二氧化碳、硫化氢溶液中以及在二氧化碳、硫化氢混合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并用电子探针对腐蚀产物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初步探讨了腐蚀产物膜的机理以及不同二氧化碳分压对碳钢的腐蚀影响.
学位
该课题研究制备了对氢具有良好选择渗透性能的Pd-Ag/Υ-AlO/陶瓷管复合膜并考察了膜反应器对甲醇脱氢制甲酸甲酯反应性能的影响.该研究制备的复合膜包括三层:基质层是具有微滤级结构(平均孔径为~1μm)的陶瓷管;过渡层是Υ-AlO超滤膜,由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最后是活性分离层,由致密Pd-Ag合金膜构成,采用化学镀法制备.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Pd-Ag复合膜不仅具有很同的透氢性,而且
该文从轻质碳酸钙(CaCO)填充氯乙烯(PVC)体系的界面结构入手,设计并合成了 表面活性剂(SAA)二异丙基烷基二酸酯(1#SAA),并就合成的工艺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
学位
该文采用搅拌位置,在latm下分别研究了有机醇胺(MEA、DEA、AMP、MDEA)、有机烯胺(TEPA)以及混合有机胺(MEA-MDEA、TEPA-MDEA)吸收CO过程,给出各种胺的反应速率常数、最佳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活化能等相关动力学数据,得到如下结论:常压下各种有机胺与CO反应的平均速度的排列顺序为:TEPA>MEA>AMP>DEA>MDEA,TEPA作为一种多元胺,其吸收量和吸收速度要远远
学位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沟谷间的、含有大量固体松散碎屑的、不均物质的特殊洪流。它的爆发是由暴雨、冰雪的快速消融、火山爆发、地震和溃堤等因素引起,具有突发性、历时短暂、危害性、周期性等特点,发生时会对当地居民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危险,影响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本文研究的对象乃萨普沟泥石流位于西藏聂拉木县聂拉木镇扎西村,受2015年尼泊尔博克拉“4.25”地震的影响,沟内物源增加,沟床及沟岸物源受地震影
学位
InSAR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对地监测手段,通过主动遥感的形式,利用地基SAR系统、机载或星载SAR系统向地面发射电磁波以此来获取相关信息,具有全天候、全天时,主动式,不受气候条件限制等优点。由于InSA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到高分辨率的地面信息,所以此项技术被广泛用来提取DEM高程数据和监测地表形变。传统的形变测量手段,如GPS测量、水准测量等虽然精度可到毫米级,但需要在区域内布设监测点,如果监测
学位
本文以易贡高速远程滑坡为研究原型,进行工程地质模型概化,从颗粒流的角度,采用物理模型试验与离散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高速远程滑坡源区颗粒组构特征与竖向分带进行研究。物理模型试验通过描述堆积体特征,对形成两种典型堆积结构颗粒组构条件进行了分析;数值模拟通过重现物理模型实验结果,分析了在不同堆积结构形成过程中颗粒的运移规律。基于两种方法的综合分析,从宏观和细观的角度初步揭示了滑体粒径组构特征对
本文以张家界至吉首至怀化铁路永顺隧道工程为研究对象,对隧址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质构造以及区域内不良地质现象——岩溶等综合分析,查明了隧址区的水文地质结构特征。隧址区地下水基本都为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根据隧址区自然的地表水分水岭,结合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径排特点,将隧址区地下水系统划分为芙蓉河岩溶水系统(F)和科必洞地下暗河系统(K),并进一步将芙蓉河岩溶水系统划分成9个子系统,将科必洞地下暗河系
学位
本论文以沉积岩石学、油藏描述和储层地质学、储层评价技术的新理论新方法为指导,以尕斯库勒油田砂西区块E油藏碎屑岩储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的地层对比基础上,通过典型井的精细岩芯观察描述,结合薄片鉴定、测井相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研究区储层的典型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研究区储层的沉积相模式;系统分析了研究区E油藏储层的主要成岩事件和成岩期次以及储层次生孔隙的成因和储集空间主要类型;深入研
学位